无障碍浏览

首页 > 地质工作 > 地质工作 > 地质科普

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是如何炼成的?

导读

近日,省物化所湖南409地质科普园(永州市科技馆)成功获评中国地质学会“地学科普研学基地”。这是继2023年获评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省科技厅推荐的“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后,省物化所再次斩获国家级科普殊荣,先后实现了省地质院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地学科普研学基地零的突破。


作为扎根湖南的专业地质队伍,省物化所一直在地质领域深耕不辍,是什么让他们迈出了科普的步伐?是什么让他们能在科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湖南物化”公众号将推出《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是如何炼成的》系列报道,为大家讲述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湖南409地质科普园(永州市科技馆)的建设发展历程。

情怀凝为责任  探索走出新路

湖南409地质科普园(永州市科技馆)坐落于潇湘二水交汇的永州,这里自然资源禀赋优越,森林茂密、矿产丰富、水系发达,生物多样性特征显著,堪称一方生态瑰宝。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湖南409地质科普园(永州市科技馆)已发展成为华南地区最具自然资源科普特色的场馆集群之一。

播下种子辟蹊径

湖南409地质科普园(永州市科技馆)位于永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主体单位为省物化所。作为一支扎根湖南的专业地质队伍,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埋首探究地下宝藏,是什么让他们萌生了打造地质科普场馆的念头呢?

“是地质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地质队员的专业情怀。”省物化所所长廖凤初道出了初衷。在多年的地质工作生涯中,廖凤初发现地质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然而社会公众对地质知识和地质工作的了解非常有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学知识的传播和地质科技的发展。如何将专业的地质科研成果转化为大众科普资源?如何通过科普教育提升全民环保意识?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廖凤初心头。

2017年底,转机悄然而至。彼时省物化所在永州打造的地质科技产业园已初具规模——38亩的园区环境宜人、交通便捷,成为经开区的一张靓丽名片。经过所领导班子深入研讨,一个大胆的构想应运而生:在这片科研热土上,打造一座面向公众的地质科技馆。

2019年5月17日,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筹备,永州409地质科技馆(“湖南409地质科普园”前身)正式揭开神秘面纱。揭牌当日,时任永州市副市长谢景林亲临现场,与各界嘉宾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500平方米的展馆内人头攒动,从零陵水埠头采集的锰矿石在专业灯光下熠熠生辉,引得参观者连连称赞!这座集科普教育、科研展示于一体的场馆甫一亮相,便迅速成为当地新晋网红打卡地,为湖南409地质科普园(永州市科技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栽得梧桐引凤凰

永州,这座承载着湖湘文脉的历史文化名城,多年来却一直缺少一个专业的科普教育阵地。永州409地质科技馆的悄然落成,填补了永州科普场馆的空白。

2019年,永州市科协到省物化所交流工作。在参观完科技馆后,了解到这是省物化所自筹资金建设的公益项目时,考察团成员无不由衷赞叹。正是这次偶然的机会,促成了双方在永州409地质科技馆的基础上,提质共建湖南409地质科普园(永州市科技馆)的战略合作,为永州科普事业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2019年9月18日,在全国科普日永州主题活动现场,随着《共建湖南(永州)地质科普基地战略合作协议书》的签署,双方正式携手开启了科普事业的新征程。这不仅解决了永州科普场馆匮乏的燃眉之急,更犹如播撒下一颗科学的种子,为当地科普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不辍耕耘结硕果

当理想逐步变成现实,省物化所在构建一个更大的格局。各行各业都需要普及科学知识,但是如果每个单位都单独建设科普场馆,不仅人财物投入太大,而且难以为继,何不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打造科技场馆呢?就这样,省物化所、永州市科协牵头谋划打造“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科技场馆建设新模式。通过推动跨部门、跨行业科普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力促进了优质科普资源向全社会的开放与共享。永州经开区、市气象局、市电信公司等部门纷纷加入共建队伍。

在此后的四年时间里,双方围绕科普园的建设和运营签署了6份框架协议,召开了近百场建设推进会,形成了10余份会议纪要,签订了6份改造合同。建成了球幕影院、VR科技体验馆、天文科普馆、地质钻探培训实训馆、气象科普观测站、科普图书馆、科普大讲堂、科普长廊、古天文仪器、科普大篷车车载设备馆、中国科协流动科技馆等科普设施。

2022年9月29日,永州市科技馆在湖南409地质科普园内正式揭牌,永州市成为了湖南省14个市州中为数不多的有固定科学技术普及场所的市州之一,走在了湖南省市州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前列。永州市科技馆和湖南409地质科普园是一个主体,两块牌子,省物化所和永州市科协牵头整合资源、共建科普场馆的模式,获得中国科协、湖南省科协的肯定,被誉为“我省乃至全国科技场馆建设新模式”“永州经验可复制推广”。

从永州市科普教育基地、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永州市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湖南省首批省级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到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越来越多部门、越来越高级别的肯定认可一次又一次验证了湖南409地质科普园(永州市科技馆)这一“政府+企业”建设模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湖南409地质科普园(永州市科技馆)在用地质科普反哺社会的同时,也为其他经济薄弱地区的科普场馆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如今,成熟运营的湖南409地质科普园(永州市科技馆)年均接待企事业单位、青少年群体、市民等10余万人次,并建立了以地质科普为特色的研学课程体系,为普及地质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了湖南省地质院和永州的一张闪亮科普名片。

人才聚起能量  团队成就事业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湖南409地质科普园(永州市科技馆)能成功申报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不仅依托园区内种类丰富的科普场所和设施,而且依赖一批具有过硬专业技术和较高综合素养的科技科普人才。

人才是最大底气

科普园依托单位是省物化所。省物化所现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82人,正高级职称16人,副高级职称222人。拥有硕博学历人才62名,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其中,省物化所已成功申报一批科普师,其中,正高1人,副高5人,中级4人。专业技术人才涵盖了生态环境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新能源地质、地质科研、地质灾害防治、测绘地理信息、国土空间规划、地质勘探等地质矿产各个领域,为打造国家级自然资源科普示范基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平台是最强动力

科普园发展的最强动力在于平台支撑。省物化所依托全省自然资源系统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地质系统首个“湖南省地质新能源勘探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首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等高端科研平台,为科普园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科普资源和海量数据。通过先进技术应用与创新展示手段,这些平台能有效向社会公众和青少年生动呈现科研过程与成果,不仅激发大众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兴趣,更显著提升了全社会的自然资源科学素养水平。

作品是最好见证

科普作品是科普园发展的生动见证。通过精心打造原创内容与专业化团队,实现了科普传播的深度与广度。科普园立足地质特色,汇聚专业人才,组建了一支地学知识科普队伍,以“抽丝剥茧”的讲解艺术,将复杂科学原理转化为易懂知识,既培养公众逻辑思维,又激发创新意识。近年来,科普成果丰硕:朱丽芬《元素的奇妙旅行》、李明陆《无处不在的重力》、王克营《2060年:零碳的一天》等优质作品在湖南省科协“科普3:30”专题直播;原创图书《三湘大地地下之“火”》与科普视频《“硒”望》相继推出;团队更在省市级科普讲解大赛中斩获7项奖项,充分展现了科普创作与传播的卓越实力。

人才汇聚能量,团队铸就事业。省物化所这支专业科普团队以创新为笔、以专业为墨,在打造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的征程中,走出了一条“科研筑基、人才聚力、创新表达”的特色发展之路。他们不仅将深奥的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科普作品,更通过多元化传播手段,让自然资源科学走出实验室、走进大众生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国家级科普基地的责任担当,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贡献着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

地学万象 智趣无界——湖南409地质科普园打造沉浸式科普新标杆

漫步湖南409地质科普园(永州市科技馆),传统与科技在这里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古日晷与浑天仪静静讲述着先人的智慧,百米外的VR科技体验馆里,青少年正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穿越”恐龙时代,感受远古地球的震撼。


这种古今交融的展示方式,正是科普园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的创新实践。在这里,每一件展品都不再是冰冷的陈列,而是开启科学探索之门的钥匙。

科普矩阵新范式:16个特色场馆打造沉浸式地学体验

作为全国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科普集群,科普园历经六年创新发展,以“边开放边建设”为理念,成功构建了传统与科技交融的科普新生态。

依托独特地质资源优势,通过与永州经开区、气象局等多方协作,精心打造了包含自然科技馆、球幕影院、VR科技体验馆等16个特色场馆的科普矩阵,实现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立体化科普格局。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全省引领、全国示范的一流科普场馆,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可能。”永州市科协主席段周权介绍道。如今,这座占地38亩的科普园区已发展成为华南地区自然资源科普的重要地标,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科普场馆的创新范式。

践行科普惠民:打造“行走的科学课堂”

近年来,一辆满载科学奥秘的“科普大篷车”经常穿梭在永州的城乡之间——在东安的校园里,孩子们指尖触摸着锰矿石的天然纹路;在零陵的社区广场,老人们围聚探讨着地质灾害的防范知识。六年来,这所“移动科技馆”跨越地域阻隔,将生动的地学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科普园深耕地质特色,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重要节点开展主题活动300余场;开发适龄化科普课程,助力“双减”政策落地,累计接待研学学生近万名,服务公众超60万人次。其中,“普及地学知识 保护生态环境”主题活动荣获2023年湖南省优秀科普活动。

创新科普传播模式:构建全方位科普体系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科普园创新打造“三维立体传播矩阵”:线下实体场馆年均开展70余场特色主题活动;线上构建“云端科普”平台,累计发布原创科普作品30余篇。通过多元化传播手段,将自然资源科学知识与生态文明理念深度融合,有效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实践。

六年来,科普园充分发挥公益科普职能,精心构建“四位一体”科普服务体系,面向青少年、社区居民、企业职工等不同群体开展常态化科普活动。其创新举措先后获得湖南卫视、湖南日报等省市主流媒体专题报道,在永州成功打造了一个集科技体验与知识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普平台,为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

千帆竞发,奋楫者先。展望未来,科普园将持续深化“科普+”创新模式,以更富创意的表达讲好地质故事,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讲述地质科学,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持续注入湖南物化智慧,在新时代科普事业发展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再建新功。(文/肖 超  曾 丽  文字编辑/颜玲利  图/省物化所  编辑/麻 婧)



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是如何炼成的?

33723070

foot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网站标识码:430000002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2025797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单位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万家丽中路三段106号
联系电话:0731-89686037     邮编:410014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

  •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ICP备案:湘ICP备2022025797号

  • 联系电话:0731-89686037

    公安备案: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