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探寻之旅——省地质院水环所平江县水文地质勘探项目工作纪实
地下水,这藏在大地褶皱里的“生命之泉”,既看不见奔腾姿态,也难寻流淌痕迹,却默默滋养着农田、支撑着村落。今天就让我们跟着省地质院水环所水文地质工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乡间村落、田间地头与钻机塔旁,开启这趟特殊的地下水探寻之旅。
第一站:村落井边——精准检测,丈量“民生水”的温度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村头的老槐树,省地质院水环所水文中心平江项目工作人员欧阳波罗、朱鹏鹏便带着多参数测试仪、取样桶和野外记录簿,来到苏岳村开展水质现场指标测试。“村里的老井是村民日常用水的‘生命线’,也是我们了解区域地下水状况的‘窗口’,第一站就从这里开始。”欧阳波罗说道。
村落里的老井多在院角或村口,井口用水泥砌成圆形,上面盖着厚重的铁盖,边缘早已被岁月磨得发亮。欧阳波罗蹲下身,用力掀开铁盖——随着“吱呀”一声闷响,一股带着泥土气息的凉意扑面而来,井水里泛着细碎的波光,倒映着头顶的蓝天。朱鹏鹏随即用取样桶从井里打出半桶水,将多参数测试仪缓缓放入桶内,待水没过水位线,便开始读取参数:“水温19.29℃、PH数值5.3、氧化还原电位417mV、电导率139.1μS/cm、溶解氧7.07mg/L。”一个个参数从他口中清晰吐出,欧阳波罗在一旁飞快地记录着。
检测过程中,围观的村民渐渐多了起来。人群中,一位大爷探着身子问道:“小伙子,你们在干什么?”“我们在进行地下水现场指标测试,就是测试看这井里的水能不能喝。”朱鹏鹏回应道,“那测完了吗?这水能喝不?”欧阳波罗笑着递过记录本:“大爷,目前测的数值都在正常范围内,适不适合饮用,还需要进一步测试与分析。”
每一滴井水都承载着村民的健康与希望,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水文地质工作者与民生福祉紧紧相连。这趟村落井边的“旅行”,我们不仅看到了水文地质工作的细致入微,更触摸到了地下水与民生紧密相连的温度。
第二站:田间地头——放线布点,绘制“地下脉”的轮廓

从村落出来,我们驱车来到村外的农田。9月正是丰收将近的时节,稻田里翻滚着金色的稻浪,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禾秆,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田埂上,物探工程师老薛和小陈身着醒目的橙色工作服,早已带着物探和测量仪器等候在那里。“第二站的任务是物探测量,进行放线布点,简单说,就是用仪器‘扫描’地下,找出岩层和地下水的分布规律。”老薛向我们解释道。
放线布点的工作远比想象中复杂。小陈手持测绳一端,老薛紧握另一端,两人分别站在测线两端,缓缓将测绳拉直。稻田地里闷热无风,脚下的泥土黏腻湿滑,每走一步都格外用力,刚挪动几步,两人的衣服就被汗水浸湿了。“放线一定要直,不然测点位置偏了,数据就不准。”老薛一边调整测绳,一边提醒小陈,“还要避开田间的灌溉渠和电线杆,这些会干扰仪器信号,影响探测精度。”
第一个测点布好后,小陈迅速打开物探仪器,将两个探头分别放在测点两侧,调整好仪器参数。屏幕上很快出现了一条波动的曲线,他盯着曲线,时不时调整探头位置:“你看,这条曲线的低谷处,说明地下电阻率低,很可能是含水层;高峰处电阻率高,大概率是完整的基岩。”他一边说,一边在记录本上画下曲线的大致形状,标注出每个深度对应的电阻率数值。
几个小时后,500米测线上的19个测点全部测完。小陈脸上布满汗珠,手上也沾了不少泥土,可他却顾不上擦,径直坐在田埂上整理数据:“这些数据要带回电脑上处理,生成地下视电阻率剖面图,到时候就能清楚看到这片农田下面的含水层分布,为后续打井找水提供依据。”
正午时分,烈日高悬,田埂上那抹橙色格外醒目。这趟田间地头的“旅行”,我们没有欣赏到田园风光的悠闲,却见证了水文地质工作者用仪器和耐心,一点点勾勒地下水流向的严谨与执着。
第三站:钻机塔旁——钻孔取样,解锁“地下水”的密码

第三站的目的地是离农田不远的一处钻机作业点。远远望去,一台钻机高高地矗立在空地上,机器轰鸣声在空旷的田野间回荡。符广戴着安全帽,手里拿着地质锤和野外记录簿迎了上来:“我们要在这里打一个深度100多米的钻孔。”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钻机旁的两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一人守在操作台前,双眼紧盯着仪表盘上跳动的数字,时不时调整着控制杆;另一人则站在钻杆旁,戴着厚厚的防护手套,随时准备衔接新的钻杆。随着“嗡”的一声闷响,钻杆缓缓向下钻进,湿润的泥土顺着钻杆的缝隙被带出,在地面堆成小小的土堆。
“水文地质勘查有着严格的流程。”符广向我们解释,“先结合现有资料做实地踏勘,圈定找水的有利靶区;再用物探技术锁定含水层的有利位置;最后通过钻探和抽水试验,查明含水层的富水性,算出可开采资源量,为后续开采提供科学依据。”
钻孔作业持续了整整8天,孔深达到118米,钻孔达到预期目标。符广将采集的水样贴上标签纸,迅速写上取样时间和待测参数。“这些水样得马上送检测中心,耽误了会影响指标准确性。”他一边收拾一边说,“等检测结果出来,我们会形成完整的水文地质报告。钻孔取样是最辛苦也最关键的一步,只有摸到地下的‘地层芯’,才能真正读懂地下水的密码。”
从村落井边的水样检测,到田间地头的放线布点,再到钻机塔旁的深度钻探,每一步都藏着探寻地下水的关键信息。这趟地下水的探寻之旅,让我们见证了水文地质工作者们如何用脚步丈量大地、用仪器探测未知、用数据解读“地下密码”。未来,他们仍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用科学的力量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保驾护航,让“生命之泉”永远清澈丰盈。(文/朱培培 图/水环所 编辑/姚 岑)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