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物化所劳动模范系列报道
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事迹系列报道(二)——记省地质院2022年劳动模范朱文卿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7月22日上午,省地质院“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努力向未来”2022年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在长沙隆重召开。院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咨询中心主任、省物化所正处级干部、2015年湖南省先进工作者何红生,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2020年湖南省先进工作者骆检兰作为特邀劳模出席会议。邵军、周英爱、朱文卿、闫博华4位同志被授予劳动模范称号,陈艳叶、李爱丽、吴知恒3位同志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为学习贯彻院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特开辟专栏刊登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事迹系列报道,激励全所干部职工学先进、赶先进,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建设全国一流物化强所贡献应有力量。
地心探宝山河逐梦
——记省地质院2022年劳动模范朱文卿
相比很多同样从象牙塔中走出来的地质新青年,86年出生的朱文卿更像老一辈地质工作者——晒得黝黑的皮肤、老式朴素的汗衫、方方正正的黑框眼镜……只有在与之交谈时,他憨憨的笑容、清澈的眼神和谦逊的态度才会一不小心暴露他的年龄。
深入接触后,你会发现,他不仅形似老一辈地质工作者,而且很好地传承与发扬了他们的优良传统。在十三年的地质生涯中,他钻入地下矿井探寻矿产宝藏,行走山川河流追逐地质梦想,“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省121创新工程人才”是他吃苦耐劳、敢于开拓的闪光名片;“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中国十大地质找矿奖”“国土资源部科技二等奖”是他兢兢业业、甘于奉献的锦上添花;三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更是对他创新求索、勇于攀登的最佳馈赠。
不畏艰险投身地质乐在其中
2010年12月的一天,刚从中南大学毕业,到物化所能源地质中心(原湖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工作不久的朱文卿正蹲在矿井下对一处低矮的巷道进行素描,突然“轰隆”一声巨响,他身旁的煤层顶板瞬间垮塌,大小石块纷纷崩落,一股气流伴着煤灰铺面而来。万幸坍塌的范围不大,做好了安全防护的朱文卿只是被岩块擦伤,躲过了一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多年以后再谈起这件事,朱文卿已经云淡风轻,以玩笑置之。
虽然刚工作不久就遇到了“下马威”,但是朱文卿从来没打过“退堂鼓”。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他渐渐习惯了矿井下低矮的巷道、潮湿阴暗的环境、煤灰飞扬的空气以及采煤工作面的高温缺氧、闷热难耐。“当初选择专业时,很多人就跟我说这个工作很辛苦,但我却很享受地质工作跋山涉水、深入自然探究的过程!”每当被问及工作是否辛苦,朱文卿总是笑着这样回答,言语中能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
朱文卿的吃苦耐劳、勤奋认真让领导们很快记住了他,工作不到一年就任命他为“湖南省煤炭资源潜力评价”项目中全省六大煤田之一的桑石煤田的负责人。该项目是全国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湖南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全省煤炭资源的勘查、管理、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意义重大。
接到任务后,朱文卿迅速调整心态、进入角色。他自知经验尚浅,于是反反复复研读项目实施方案、查阅相关书籍文献,更虚心向同事前辈请教。为按时保质完成报告编写,他经常加班至深夜,第二天一大早又起来继续工作,办公室成了他临时的家,柜子里长期放着洗漱用品和干粮。几个月下来,他黑了、瘦了,但是一说起工作仍旧容光焕发,精神十足。
最终,在他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该项目圆满完成,并取得了丰硕成果:2011年1月被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管理办公室评为优秀报告;2012年1月被省政府评为“十一五”地质调查优秀成果奖。
不舍昼夜扎根地质干在其中
初战告捷,朱文卿尝到了收获的喜悦,也更坚定了为地质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和信念。从此,崇山峻岭成了他最熟悉的风景,河流溪水成了他最忠实的伙伴,加班加点也成了他最日常的状态。
“出于环境和安全的考虑,很多人不喜欢下矿井,但是我下过几百个!”谈到工作,平日沉默寡言的朱文卿瞬间打开了话匣子,“只有多下井、多实地勘查,才能取得更详实、更准确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实现地质找矿的新突破。”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2014年,朱文卿参与的“攸县兰村矿区深部煤炭详查”探获煤炭资源1.7亿吨,在省内首次获评“2013年度中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与此同时,他还担任“攸县黄丰桥矿区边深部(±0m以下)煤炭普查及详查”项目负责人。黄丰桥矿区是湖南省乃至国家级重点矿区之一,最早的采煤历史可以追溯在明万历时期。该区煤层多,煤系地层厚,岩相变化大,煤、岩层对比一直是掣肘区内找煤突破的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领导的指导下,朱文卿带领项目组成员,反复研究区内地质特征及对比标志,理顺煤层对比思路,采用多种综合对比手段和方法,首次建立了黄丰桥矿区系统实用的煤、岩层对比标志,一举解决该区煤、岩层对比难题,正确认识了煤层的赋存特征与规律。同时,他还狠抓“三边工作”,以生产井编录代替钻孔控制,节约钻孔4个,节省经费近300万元。
在朱文卿的科学组织和精心管理下,该项目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以往需要三到五年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探获资源量8504万吨,野外验收和成果质量评级均为“优秀”,解除了矿区25家生产矿井资源危机,远超5400万吨的设计目标,并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省厅专家的高度赞扬。
2016年,好消息再次传来,以该项目为重要子项目的湖南省第一个煤炭整装勘查项目——“攸县黄兰矿区煤炭整装勘查”共探获煤炭资源量3.43亿吨,创造了南方缺煤省份找煤的历史性突破,所有探获资源量已全部规划利用,对产煤百强县攸县及湖南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不改初心深学地质研在其中
“他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挑战,善于学习,不管是多急多难的工作,他都能主动想方设法高质量地完成。”说起朱文卿,领导和同事总是交口称赞。
近年来,随着地质行业生态剧变和地勘经济转型加快,朱文卿敏锐觉察到,地质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激励,要想掌握市场主动权,就必须进行科技创新,走产研融合的发展之路。
2016年至2018年,朱文卿每年脱产2个月参加中南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习,并始终怀着“空杯”心态,勤于思考、乐于钻研,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此外他还在项目组积极推行“传帮带”的工作制度,毫无保留地带领和帮助团队共同进步。2019年被中南大学聘为硕士兼职导师后,他更是推陈出新,依托项目培养新进技术人员10余名,指导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6篇。
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多年稳扎稳打的专业实践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研究让朱文卿的科研工作一路开花、芬芳四溢——他主持的“湖南黄兰矿区煤炭整装勘查关键技术研究及找矿勘查”获2017年度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要参与的“湖南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煤系气资源综合评价关键技术体系与应用”分别获得2016年度、2020年度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完成的《煤系石墨鉴别》《石煤地质勘查技术规程》两部省级规程对全省乃至全国的煤系石墨和石煤资源勘查与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他主持完成的《湖南省矿产地质志能源矿产分卷》,全面总结了全省能源矿产资源特征及成矿规律,被由陈毓川院士担任组长的评审专家组评为优秀。
华灯初上的城市夜晚,归家的车辆川流不息,电台里缓缓流出老狼的《青春无悔》,再一换台,是陈奕迅的《梦想天空分外蓝》……青春、梦想,很高大上又很接地气,总是被歌颂又总是被放逐。对于朱文卿来说,他的青春、梦想不在城市的繁华喧嚣,而在祖国的广袤大地、山川湖海;他的青春、梦想不需要被歌颂,也不会被放逐,只需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心探宝、山河逐梦,他的地质人生还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