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面战旗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交相呼应,展现英雄与功勋同在、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感人场景。
长安街,这条见证过无数历史风云的街道,今日再次被阳光唤醒。晨曦中,它如一条沉默的河流,等待着承载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未来憧憬。街道两旁的花坛精心布置,从东向西分别名为:珍爱和平、中流砥柱、黄河赞歌、薪火相传、众志成城、繁荣发展、科技强国、乡村振兴、绿色生活、美好明天。
这是跨越时空的致敬。八十载岁月并未冲淡记忆,反而让历史的声音更加清晰嘹亮。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最早投入抗日且持续时间最长。在那长达十四年的浴血奋战中,三千五百万军民伤亡的巨大代价,化作历史深处永不磨灭的数字烙印。今天,在这金色的秋日,我们以国家的名义呼唤那些永不消散的灵魂。长安街不再只是一条街道,它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承载着一个民族从屈辱走向辉煌的集体记忆。
上午九时整,纪念大会开始。国旗护卫队官兵护卫着五星红旗从人民英雄纪念碑行进至广场北侧的国旗杆前,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直升机编队在空中迅速组成“80”的字样,象征着胜利八十周年的光辉历程。仰观此景,观礼台上爆发出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
在庄严的观礼台上,抗战老兵、英烈子女、支前模范的代表们肃然就坐。他们虽未乘车受阅,但当镜头转向这些历史的功勋、民族的脊梁时,天安门广场上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人们以目光与欢呼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这些脸庞刻满岁月的痕迹,眼神却依然如当年般坚定,无声诉说着穿越八十载的风云与忠贞。
千余名官兵组成的新中国阅兵史上规模最大的联合军乐团,奏响时代的强音。他们排列成十四个排面,寓意十四年抗战历程;前排八十名礼号手,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他们奏响《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等抗战经典曲目,也演绎为此次阅兵量身打造的新作品。
徒步方队走来。身着陆海空三军服装的仪仗队员,军旗猎猎,军容严整,目光如炬,步履坚定。随后跟进的是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等抗战英雄部队组成的方队。“狼牙山五壮士”英雄部队、“平型关大捷”英雄部队、“百团大战”英雄部队等,一个个英雄方队,皆彰显“气吞万里如虎”的强大气场。这些方队体现着“一老一新”的特色,“一老”是抗战老部队,“一新”则是军事力量结构的新布局。
装备方队隆隆驶来。它们按照实战化联合编组,编为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等。从“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到铁甲奔流、鹰击长空、长剑倚天;从“万国牌”装备受阅、飞机往返两次飞行,到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且首次亮相的新型装备占比很大,中国军队无论在体系还是装备上早已今非昔比。这是智能化、体系化的集中展示,不再单纯展示单项装备,而是凸显整体作战体系与协同能力。
空中梯队呼啸而来。它们按照模块化、体系化编组,由先进的预警指挥机、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等组成庞大编队,基本涵盖我军现役主战机型。多型新机首次受阅,不少是大家关注的明星装备。当直升机编队从上空飞过时,广场上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
此时,八万只彩色气球腾空而起,八万羽象征和平的信鸽展翅高飞,《歌唱祖国》的歌声响彻云霄,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那气球有红、橙、黄、绿、深蓝和浅蓝六色,由六百名北京警察学院的学子精心准备;那和平鸽来自北京十区鸽友的奉献,承载着他们对和平的期盼与荣耀。
我们展示力量,不是为了威慑,而是为了守护。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明日的和平。中国力量每增长一分,世界和平希望就增多一分。这支军队,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走去,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这是一场穿越历史烽烟的检阅,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宣示。在这个光辉的时间节点望向历史深处,更能体会“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深厚内涵与长远寓意。阅兵,是胜利的回响,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铭记“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的历史训诫。
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迈出的每一步都无比坚定且有意义。当阳光洒满长安街,那整齐的步伐是对革命先烈的告慰,那轰鸣的引擎是对未来和平的承诺。
八十载光阴洗礼,抗战精神不曾褪色。那些年轻的面庞在硝烟中永远定格,却在我们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中获得永生。
此刻,长安街两侧的花坛在阳光下绽放着“美好明天”的愿景。它们静静地诉说着:一切牺牲都有价值,所有铭记都有回响。
我们带着历史的启示走向未来,携着和平的信念创造明天。那呼啸长空的战鹰,终将守护子孙后代的安宁;那滚滚向前的铁流,必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航船破浪前行。(文/罗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