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矿调|地质廉洁文化故事展(十一)地质赤心,传承不辍——记地质技术服务中心主任侯茂松
日期:2025-05-13 09:42
导读
在湖南地质的壮阔画卷中,有一群人,他们以清廉为笔,以奉献为墨,书写着地质事业的辉煌篇章。为深化“清廉矿调”文化建设,省矿调所纪委开展地质廉洁文化故事征文活动,动员各支部党员干部,共同挖掘和传递身边的清廉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见证了劳模的辛勤与汗水,先进工作者的创新与进取,优秀党员的忠诚与担当,以及优秀党务工作者的服务与奉献。他们的身影,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地质人的前行之路。我们精选出优秀篇章进行展播,希望这些真实、感人的故事能够激发每一位干部职工的学习热情,传承和弘扬地质人的廉洁精神和优良传统。让我们共同学习身边的榜样,汲取精神养分,为地质事业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地质赤心 传承不辍
——记所地质技术服务中心主任
侯茂松
图中人物|侯茂松
三十年,于历史长河不过沧海一粟,于人生旅程却是漫长征途。本期的主人公是地质技术服务中心主任侯茂松,他扎根地质领域三十余年,以大地为笺,汗水作墨,书写着对地质事业的忠诚。他的勘探成果,为地质行业添砖加瓦;他的清正廉洁,让身边众人钦佩有加;他的言传身教,给后辈青年指引方向。
扎根地质 富矿华章
侯茂松的地质生涯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他扎根野外一线,全身心投入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工作,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穿行于山川河谷之间,成为团队中名副其实的“铁脚板”。在湖南千里山—骑田岭地区,那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荆棘丛生的茂密丛林,都见证了他的坚毅身影。他带领团队,背着沉重的仪器设备,徒步穿梭其中,日行数十里。在白腊水矿区和麻子坪矿区的勘探岁月里,他以天为幕、以地为席,忍受着蚊虫的叮咬、烈日的炙烤和风雨的侵袭,却依旧无怨无悔。每一处岩石露头,他都仔细端详,用地质锤敲下样本,认真记录其特征;每一条地质构造带,他都反复追踪,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线索。正是凭借这双不知疲倦的双脚,走遍北湖五里桥(后更名白腊水)、麻子坪等锡矿区,初步求得30万吨锡资源量,为芙蓉锡矿田的辉煌奠定了基石。
在地质找矿技术领域,侯茂松以精湛的专业技术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成为团队当之无愧的“多面手”。在湖南骑田岭芙蓉矿田,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打破传统思维的禁锢,创新提出“大岩体中后期小岩体成矿”理论。为了验证这一理论,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在实验室和野外现场。实验室里,他专注于岩石样本的显微镜观察、地球化学分析,不放过任何一个矿物颗粒和元素含量的变化;在野外,他对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进行全方位的勘查,从岩体的边缘到中心,从浅部到深部,详细记录地质现象,采集各类样本。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他终于成功在该岩体不同部位找到了不同类型的锡矿床,这一重大突破为骑田岭地区的找矿工作打开了全新局面。
侯茂松的地质成果之多远超想象。数十年来,他参与和主持的省部级重点勘查项目及地质科研项目近40个,发现与评价了特大型规模矿床1个、大型规模矿床6个,所提交的资源量潜在经济价值更是高达2000亿元以上。其中,“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白腊水矿区锡矿普查”项目,于2006年荣获湖南省“十五”重要矿产勘查成果一等奖,次年又斩获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2017年,其心血之作《湘南千里山—骑田岭地区锡多金属矿矿床研究与找矿勘查》也摘得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桂冠。诸多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项目成果,共同构筑起了侯茂松的地质成果大厦。众多的省部级、厅局级科技奖,院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中层干部等光荣称号,更彰显了他在工作中的廉洁自律和兢兢业业。
持廉质稳 秉正增效
侯茂松深知廉洁自律是地质工作者的基本准则。在行业内“人情往来”成为惯例的情况下,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由于他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其负责的项目成效显著,令合作方十分满意,合作方常送来烟茶之类的礼品以表谢意,但都被他婉言谢绝。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礼品背后,可能隐藏着影响公正判断和公平竞争的因素。他明白,若因一时贪念,在这细微之处开了“口子”,长此以往,必将腐蚀内心的坚守,破坏行业的清正风气,更可能致使项目在后续推进中偏离正轨,损害集体利益。只有坚守廉洁底线,才能行稳致远。
“绝不牺牲质量以降低成本”这是侯茂松始终坚守的原则。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成本控制固然重要,但他深知地质工作的特殊性,任何一点质量上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在多个矿区项目中,从钻探设备的选择到样品采集、分析的每一个环节,侯茂松都亲自监督,绝不允许为节省成本而偷工减料。在鸡脚山矿区项目中,累计完成大量钻探工作,处理了海量基本分析样品和组合样,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对质量的严格把控。在小垣钨多金属矿详查项目中,完成了相当规模的地质钻探工作,见矿钻孔众多,揭露了多个矿体,每一个数据的精准获取,都源于他对质量的执着追求。2024年,地质技术服务中心在他的带领下取得了显著成绩。新签合同16个,全年实现营收远超任务目标。
这些业绩的取得,不仅得益于侯茂松在市场开拓、合同洽谈、项目管理等工作中精心组织、有效协调,更在于他始终坚守质量底线和纪律红线。全方位的严格把控为后续矿产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效益达最大化。
薪火赓续 青衿领航
侯茂松不仅是地质找矿的行家里手,更是年轻地质技术人员的良师益友。团队里年轻人居多,他深知“传帮带”的重要性,始终以身作则,耐心指导,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
地质技术服务中心的陈尚峰,对初入团队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他回忆道:“刚加入团队时,虽然对地质勘查工作充满热情,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感到迷茫。侯院长察觉后,主动与我交流,了解我的专业背景和学习需求。在一次野外矿产普查项目中,侯院长带着我实地考察,从如何识别岩石类型、分析地质构造,到如何使用地质工具进行采样和测量,都手把手地教给我。”在侯茂松的悉心教导下,陈尚峰逐渐找到方向。如今,陈尚峰不仅被提拔为部门副职,更凭借自身过硬的专业能力,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地质勘探专家,在地质领域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芒。
该中心的陈志强也表示:“在地质报告编写的遇到瓶颈时,侯院长毫无保留地向我传授他多年积累的珍贵经验。从报告的整体架构搭建,到内容的细致组织,再到数据的严谨分析和图表的完美制作,每一个环节他都悉心指导,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会花费大量时间,仔细审阅我写的初稿,清晰地指出问题与改进之处。”在侯茂松的倾心指导下,陈志强如同经历了一场破茧成蝶的蜕变。他的报告编写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曾经困扰他的难题如今都迎刃而解。他所编写的《湖南省临武县鸡脚山矿区锂矿勘探报告》得到自然资源部评审中心及专家组一致好评。
在侯茂松多年指导下,陈尚峰、陈志强等一大批年轻地质工作者迅速成长为地质领域的新生力量。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如同闪耀的星星,散发着光芒,用自己的所学所知,为地质事业添砖加瓦。正是因为有了像侯茂松这样的前辈,地质事业才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侯茂松扎根地质三十余载,秉持着对地质事业的热爱与追求,将梦想融入每一寸勘探过的土地,用创新突破地质难题的重重枷锁,靠实干铸就一座又一座找矿丰碑。
(供稿/纪检审计室 文字整理/文松翥 编辑/劳轶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