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洞之下 逐“光”前行党旗飘扬助力溶洞污染问题调查攻坚

日期:2025-07-11 14:25

来源:

近日,张家界慈利县溶洞污染问题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成为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一块“硬骨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生态保卫战中,一支来自湖南省地质院城调所的技术团队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以洞穴为战场,用专业优势扛起守护绿水青山的重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党员担当。

临危受命:污染不摸清绝不“收兵”

5月30日,省地质院城调所接到慈利县政府、自然资源局的紧急委托,对慈利县境内岩溶洞穴污染展开全面调查。面对这项艰巨任务,省地质院城调所迅速响应,次日便派出4个野外调查组奔赴一线,随后又增派1个详查组和1个综合组,承担起污染现状调查、污染源追踪、治理方案设计等关键任务。近年来,省地质院城调所致力于“党旗红耀城调”党建品牌创建,把支部建立在基层一线,着力推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近20人的团队中,党员占比高达70%,成为这场攻坚战的中坚力量。

在野外调查组中,以党员陈伦浩、袁博、邓辉组成的先锋团队表现尤为突出。陈伦浩作为团队负责人,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把控整体工作进度;袁博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负责溶洞水质采样与分析;邓辉则承担起野外地形测绘与路线规划工作。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团队中的“主心骨”。

岩溶洞穴是湘西北地区重要的地下水系通道,一旦污染将直接威胁周边乡镇居民的饮水安全。经初步筛查,团队发现乡镇摸排上来的2100多个岩溶洞穴中,有578个疑似存在污染,需重点调查。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就此打响。


向险而行:溶洞深处的“极限挑战”

溶洞内环境复杂且危险重重,调查工作充满了不确定性。慈利县的岩溶洞穴多为竖井,垂直陡峭,洞口湿滑,调查时需借助绳索并在专业探险队伍协助下才能下至洞底。为了精准定位污染源分布、污染物种类及体量,团队成员在高温天气下,面对如彩球村大田坑等存在硫化氢等有毒气体的溶洞,必须身着厚重的防护服作业,承受闷热与毒气的双重“烤”验。

袁博回忆道:“第一次下到约70米深的大田坑溶洞底时,绳索在空中不断旋转,我感到阵阵眩晕,但依然克服了心理的恐惧与身体的不适,坚持完成了调查。”

超负荷工作是常态。作为野外调查组的成员,他们不到6点就出发赶往各个乡镇,背着沉重的设备,一天要完成6至8个溶洞的调查,直到太阳下山外业才能基本结束。回到驻地后,他们还要整理当天的调查表、汇总表,归类拍摄的照片,对调查点位进行上图复核,常常忙碌到深夜,最晚的一次甚至工作到凌晨4点。

时间紧、任务重带来的压力也显而易见。正值汛期,雨天无法开展外业,让这项工作愈发紧迫。上级部门对数据高度关注,团队成员更是丝毫不敢懈怠。陈伦浩在一次接到上级部门的电话时说:“一天没给您报数据我都不安心。”即便困难重重,这支先锋团队总能想出办法解决,截至目前已完成282个岩溶洞穴的调查,并针对4个重污染洞穴提交了专项调查报告,为政府前期清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后续“一洞一策”治理方案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温情后盾:溶洞外的“灯火可亲”

在这场艰苦的战役中,家人的支持成为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陈伦浩的妻子在他出发前暖心地说:“做这个事情是很光荣的,你应该发挥专业优势为生态环境保护尽一份力。”这句话让他充满干劲,全身心投入工作,但面对两个孩子“周末必须回来”的催促,他却只能一次次“爽约”。

“最大的困难就是工作环境的恶劣和未知的风险,但作为党员,越是艰难越要向前。”邓辉的妻子生病住院,可他为了不耽误工作,只能在电话里安抚家人。家人虽有担忧,但更多的是理解与支持:“家里有我,你放心工作,保重好自己。”

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正是这些舍小家为大家的党员先锋,用他们的奉献与坚守,在溶洞污染治理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他们生动诠释了地质人的初心与使命,每一个在溶洞中留下的脚印,都是守护三湘大地绿水青山的生动注脚,也为溶洞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调查工作仍将继续,相信他们终将还自然一片净土。(文/谷文昌、郭美怡  图/郭美怡、陈伦浩  编辑/梅馨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