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红耀城调 | 足迹印山川 ,归来是少年---记省城调所优秀共产党员陈伦浩

日期:2024-07-11 10:35

来源:

一张白皙的娃娃脸,嘴角时常挂着微笑 ,有几份帅气,说话轻声细语,使人倍感亲切……

“用双脚踏遍千山万水,用青春为祖国寻找矿藏”陈伦浩暗许初心……

一个地质包、一顶徒步遮阳帽、一套“三大件”……几件简单的装备,“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于陈伦浩来说更是家常便饭……

他,手持一把地质锤,踏遍武陵山脉的崇山峻岭,蹚过三湘大地无数条河流小溪,历经风风雨雨,越过沟沟坎坎,每一次“旅行”都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他主持和参与了多个省级两权价款项目,先后完成了“湖南省桑植县四围坪矿区铅锌矿普查”等十余项省市级重点项目,其中湖南省石门县枫箱坡矿区滑石矿普查项目探获达到大型矿床规模,野外工作验收、质量等级均为“优秀”,荣获 “地质项目原始资料展评”一等奖。

他就是城调所地质调查院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高级工程师,“双文明先进个人”、“五四青年奖章”、“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者——陈伦浩。

勤奋耕耘,精钻细研勇进取

地质工作对专业要求极高,需要不断地勤奋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素养。矿产勘探、地质填图对于这个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而言,就像是未开启的潘多拉宝盒,既充满希望又挑战重重。

学习从“实战”开始,工作不久陈伦浩就参加1:5万桑植—石门矿调工作,负责水系沉积物采样和地质填图,主要是收集、整理和研究地表地质现象,为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提供资料。项目地域横跨近1000公里,每天穿行在一座座山脊、一条条溪流,武陵山脉留下他不倦的身影。由于车辆无法通行,徒步成了唯一的出行方式。每天,迎着朝阳、带着干粮准时出发,在地形图上看似只有几百米的两个预布点,实地踏勘时却需要在纵横交错的沟壑、道路缺失的山涧跋涉一二十公里。项目区域多是原始森林,人迹罕至,他便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儿,用手拨开挡路的植被,用脚小心翼翼试探前行,披荆斩棘向目的地进发。到达预布点,手上的伤触目惊心,掀开衣袖裤腿,渗着血丝的红印子道道清晰。中午在山间休息时吃着方便面就着火腿肠、榨菜简单充饥,带的矿泉水喝完了,山间小溪也能解渴。临近黄昏,就背着沉重的岩石样品返回项目部,简单休整一下,便又在夜深人静时开展内业整理:编写野外记录、进行样品鉴定、讨论明天的工作安排和路线计划....

“星光璀璨,探索永无止境,星辰大海,才是青年人的征程所在。”随着一个项目又一个项目孜孜以求,多少个挑灯夜战,多少次废寝忘食,陈伦浩总能利用点点滴滴的空闲埋头苦读专业知识,钻研新的理论技术,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在专业知识的赛道上不断超越自我。2020年主持的“湖南省石门县枫箱坡矿区滑石矿普查、详查项目”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合著《湖南湘西北地区东山峰滑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概述》,发表于国家级学术期刊中南大学主办的《资源信息与工程》2020年第3期;2021年独立作者著写的《湘西北地区重晶石—萤石矿的矿床特征与成矿模式研究》,发表于国家级学术期刊湖南省地质学会主办的《国土资源导刊》2021年第4期。2023年获评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高级工程师,逐步成长为地质矿产勘查方面的业务骨干。

实干笃行,地质青年展担当

在城调所地质调查院,陈伦浩对待工作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工作中常常不畏困难,兢兢业业。风吹日晒、极端天气、蛇虫出没,他无惧这些艰辛困苦,“5+2”“白+黑”的连轴转成了家常便饭,他忙得没日没夜。一次在桑植八大公山里带着一名老乡采化探样,由于是无人区,走到采样位置需要3个小时,一条化探剖面有1.2千米长,需要采60个样品,为了一天完成任务,一直坚持到下午6点才完成,下山时天已经快黑了,身负30多斤样品,走到半山腰没路了,悬崖边有一条骡马运输木材路,就着手机灯光,在老乡的带领下从悬崖旁侧的一条小沟滑下去,回到住处已是深夜。还有一次,两人采样组,带着干粮,穿行在大山深处,走到哪就吃住到哪,借宿山里农户家2天,采了60多件样品,在下山的途中一只鞋鞋底脱落,光着脚负重下山,一块木屑插入脚大拇指中,疼痛难忍,咬着牙拔出继续前行。

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中,陈伦浩争当经济发展的弄潮者。临澧县级财政出资项目“湖南省临澧县樟树垭矿区制灰用石灰岩矿详查”, 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视为当年县财政经济收入的命脉,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此时正值深冬,陈伦浩带领项目组顶着大雪在矿区探槽、钻探编录、采样,每天都会出现一幕幕令人动容的场景:他深更半夜顶着风雪在钻机旁观察记录,他每天用冻肿开裂的双手触碰冰冷的机械和岩石,他在结冰的山坡上滑倒又爬起、爬起又滑倒,浑身都是泥水……正是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他用行动书写了地质人的情怀与担当,项目取得巨大成功,探获大型矿床规模,经挂牌出让,成交价达1.54亿元。主持的“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董家咀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勘探”项目,4月中旬编写设计,5月-8月完成野外工作,施工钻探6300米,10月完成报告评审,上演了一部妥妥的“速度与激情”。项目探获水泥用石灰岩矿1.3亿吨,达大型矿床规模,获业主单位、验收评审专家及省厅一致好评。

舍家忘我,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常常最后离开办公室,面对家庭和工作忙碌的两难,为了钟爱的地质事业,他舍小家、顾大家,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他常说“周末要带孩子出去玩玩,不然都不认识爸爸了”,但接到紧急任务后又将之抛在脑后,陈伦浩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欠孩子多少次陪伴、欠爱人多少次拥抱、欠父母多少顿团圆饭已经数不胜数。由于临澧县樟树垭矿区制灰用石灰岩矿详查项目时间紧,任务重,他来不及回家照顾生二胎分娩的妻子、看几眼可爱的孩子。每天工作到晚上两三点已是家常便饭。就在项目最紧要的时候,生孩子后老婆乳腺炎先后两次手术,打来电话叫回家照顾,听到这个消息陈伦浩心里万分焦急,可是他的心里依然惦记着他的工作,惦记着地方领导谆谆嘱托:“陈工,您承担的项目关系到我县今年财政经济收入的命脉,我局压力很大,务必请陈工按时高质量完成该项目,拜托!”。在醴陵县小横江矿区工作期间,老婆腿部骨折,她一天拄着双拐在家“一拖二”,心中多有埋怨,他也只是在电话中问候一声,托付给家里人照顾。“嫁汉不嫁地质郎,一年四季到处忙。晴天烈日照身上,雨天泥地印两行……”他常常是从早晨起来就一头扎到工作中,一干就到深夜。不断的分析资料、看图,推敲金矿层走向。大家怕他累坏了,劝他多休息,别这么拼命。他说:“没事,谁让咱们是搞地质的呢,俗话说钻探未动,地质先行啊,我们的工作对于钻探是有指导性的,马虎不得啊!”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就是陈伦浩同志,一位年轻的野外地质工作者,他用满腔热情,对地质事业无限的热爱,立足本岗,以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作风和品格,植根于基层,植根于项目,一步一个脚印,诠释了年轻一代地质工作者认真履职,全心全意的工作,把找好矿、找大矿、找祖国最需要的矿作为自己最大的职责和最高的使命,彰显了当代“地质人”的最美风采。 

“一个选择,付诸一生行动。”陈伦浩的语气里有一丝淡然又是那么坚定。十五年风雨兼程,笃行不怠;十五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因为心中有光,所以敢于劈波斩浪,一苇以航;因为追求卓越,所以踏上漫漫征程,勇往直前。如今,陈伦浩已近不惑之年,坚持为地质事业奉献着自己的毕生所学,活跃在野外一线,如归来的少年怀揣着为国找矿的梦想,继续在大山深处,继续着与青山作伴的探索之旅,同日月星辰为伍的追梦之路。(文/朱明杰  编辑/胡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