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家风 | 三代地质人的传承
日期:2024-07-17 09:35
来源:
三等奖获得者:朱娟
三代地质人的传承
大家好,我是资勘中心党支部朱娟,我为大家带来的是三代地质人的传承。
细长的竹竿、繁茂的树条、朴实的民舍是我们地质人的诞生地,七十多年前,第一批地质人从这里走出来,他们以矿区为家,忍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在艰苦环境中探索、踏遍湘西北群山峻岭,为后批地质人提供宝贵的地质资料和勘查经验。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地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勘查技术愈发精湛,工作领域不断拓展,我们生活便利了、物质富裕了、精神富足了,但我们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我们依然行走在地质勘查的长征路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地质历史的长河里,发生过太多动人的故事,历代地质人身上都烙有他们独特的印记,今天我想讲的是我家的故事,三代地质人的普通家庭的故事。
2014年学地质的我毕业来到四0三队实习,在众多同事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个青年地质工作者,他孝顺、能吃苦、有担当,工作中他立足岗位、全力以赴,因为工作需要长期在野外,却总能把家里安排得仅仅有条,年迈的爷爷奶奶生病住院他总是衣不解带地忙前忙后,他身上的光吸引了我,于是我们从同一个单位工作,步入同一个家庭,我的家让我幸福而自豪,我们从事着一样的工作,我们四世同堂,三代地质人,一代代传承,我们一起见证了地质行业的发展、强大,也经历了它的低谷和变革。
爷爷是老地质,为了国家需要的矿产资源,走南闯北,风餐露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年轻的时候,风钻拿在手里,一支烟的功夫就能钻16个洞,一辈子的积累,中南地区一带的地质图装在了爷爷的头脑里。1967年,勘探慈利的一座汞矿,有着丰富开矿经验的爷爷发现瓦斯点燃爆炸的迹象,及时提醒点炮人员撤出30米的洞井,有如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5人,拉着爷爷的手感激涕零。爷爷从事地质工作60载,为他热爱的事业竭尽心力。
爸爸是第二代地质人,1982年大学毕业后出于对地质事业的热爱,老爸执意要求分配到当时较为偏远的四〇三队工作。1997—2004年是地勘业低谷时期,也是四〇三队地勘业的空白时期,许多同事自谋出路,或下海经商、或转行干别的,地勘院只剩几个人,仅靠1台百米旧钻机搞点小工勘项目维持。老爸和几个骨干技术人员没有悲观失望,他们不要工资艰苦奋斗,在队上支持下,筹集少量资金,用过硬的技术探明了1处中型规模的优质石膏矿床,老爸自告奋勇成功在这里筹建了临澧太平石膏矿,最终用极少的资金投入,建成了一座年产10万吨矿石的中型矿山,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9-2016年爸爸克服身体病痛,带领矿调院全院职工8年完成了地勘项目收入1.5亿元。
最艰难的低谷时期,上一辈地质人依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披荆斩棘,开辟新路,“三光荣”精神在他们身上熠熠生辉,这是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地质队伍的传家宝,更是对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的传承。
然而做为新时代地质人的我们是幸福的,现在的工作条件和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我的爱人正坚守在地灾防治的一线,他们在风雨中穿行,用专业技术为地方政府提供技术支撑,保护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每一个日常中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我,特别平凡的我,一直坚守自己的初心,认真工作,刻苦学习,我总能从新工作中找到前进的目标,并全力以赴的向它奔跑。我们用新时代的风格书写着我们家第三代的故事,甘于平凡却努力不平凡的奋斗着。
是的,我们的故事仅仅是我国地质工作浪潮中的一朵浪花、是千万地质人的缩影,地质人崇尚地质光荣传统,甘于奉献、不求名利,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身心骨血。我们从爷爷、爸爸的身上看到了这份传承,同为党员的我们第三代人,也时刻铭记入党誓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2017年我们一家人非常荣幸的入选常德市“好家风•最美职工家庭”,好家风是一种榜样的力量,我们要积极引领,身体力行重家教、正家风、传家训、立家规,营造家风好、党风正的良好氛围,更要把好的家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认真聆听。(文/朱娟 编辑/胡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