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城调||用地质人的眼睛重读长征——读《地球的红飘带》的生命叩问

日期:2025-06-12 10:34

来源:

    

    分享者:周建军,湖南省城市地质调查监测所退休职工。男,1962年6月出生,1986年12月参加工作,2022年6月退休,退休前为高级技工。

    我是省城调所退休职工周建军。今天,我想带大家以地质人的视角,重走一次“地球的红飘带”——魏巍先生笔下那条用鲜血与信仰织就的长征路。当我把放大镜从岩石标本移向这本厚重的书时,突然发现:长征,本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地质大考,而红军,是用生命作答的勘探者。

    初读:在文字的褶皱里触摸山河的震颤。
    翻开第一章“血色湘江”,书中描写“喀斯特峰林像巨兽的獠牙刺向天空”时,我的手猛然一抖——我曾在湘西野外进行地质金刚石重沙采样,那些被雨水冲刷得发白的石灰岩断面,竟与当年红军血染的江岸岩壁重叠。魏巍先生用地质学家般的精准笔触写道:“山再高,高不过红军的脚底板;河再宽,宽不过红军的绑腿布。”这让我想起背着标本箱翻越大湘西的日子:当人与山河以命相搏时,脚下的岩石会记住所有的坚韧与牺牲。

    再读:在地质剖面里发现精神的矿脉
    雪山上的“冰碛物鉴定”。书中“夹金山积雪埋住战士遗体,春天融雪时露出紧握的党证”的细节,让我想起青藏高原科考队发现的古冰川擦痕——那些嵌入冰碛物的棱角状碎石,与红军嵌入历史的信仰碎片何其相似。当我们用地质锤敲开雪山岩层时,是否也在叩问: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构造,能让血肉之躯比玄武岩更抗风化?
    草甸下的“泥炭层启示”。松潘草地看似温柔的草皮下,藏着吞噬生命的沼泽。这让我联想到煤矿勘探中遇到的“伪顶板”现象:看似坚固的岩层,一镐下去就可能引发塌方。正如书中所说:“真正的危险,往往戴着平静的面具。”当年我们找矿时,也曾在看似平坦的溶蚀洼地突遇塌陷,是前辈“用绳索串联队伍前进”的智慧救了大家——这与红军“绑腿相连渡沼泽”的生存智慧,隔着时空产生了共振。
    赤水河畔的“构造运动隐喻”。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恰似地壳运动中的“走滑断层”——在绝境中横向突破,化被动为主动。书中描写“红军工兵用竹筏搭浮桥,铁索在激流中绷成地质罗盘的指针”,这不正是我们地质人“在复杂构造带寻找突破点”的写照吗?

    合卷:在新时代的勘探图上续写红飘带
    去年我参观所里新建的“数字地质中心”,看见年轻人用卫星遥感解译长征沿线的地质灾害隐患。当投影屏上闪烁的红色预警区与书中的“血战腊子口”地图重合时,我突然热泪盈眶——八十年前红军用火把照亮雪夜行军路,用生命蹚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而今,新时代的地质人,从地质锤到卫星遥感,用科技赋能筑牢了守护生命的新防线。

    我的三点觉醒:
    长征精神的“岩石力学特性”。它比花岗岩更抗压——承受围追堵截的重负;比片麻岩更柔韧——在绝境中寻找希望裂隙;比钻石更永恒——穿越时空仍在折射光芒。
    地质工作的“红色算法”。把罗盘的方位角对准人民需要,把放大镜的焦点对准山河安澜,把地质锤的敲击声谱写成“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誓言。
    退休生活的“构造运动论”。即使从一线岗位“造山带”退入“稳定地块”,我们仍可用经验引发“知识地震”,用故事进行“文化侵蚀”,让长征精神与地质精神在新时代沉积成新的岩层。

    结语:让红飘带永远飘扬在地球剖面图上
    合上《地球的红飘带》,窗外的湘江水正流过岳麓山古老的板岩。我突然明白:长征从未结束,它只是从地表径流变成了地下暗河,依然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奔涌。正如魏巍先生在书中疾呼:“这条红飘带,是要把地球捆起来,送给共产主义的!”
    我们的登山靴或许已蒙尘,但心中的地质锤永远铮亮。让我们带着这本书给予的勇气,继续在人生的晚霞里,把每根白发站成雪山,把手杖拄成地质锤,直到把整个生命谱写成地球最壮丽的构造运动!

(注:该作品在“书香城调”第一季“书香伴夕阳  阅读共分享”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文/周建军 图/郭美怡 编辑/梅馨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