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城调|身边人、身边事,那些守护山河与初心的闪光时刻

日期:2025-10-03 10:43

来源:

    在地质灾害防治这条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生命线”上,不仅有科技力量的支撑、专业技能的保障,更有一股深沉而坚韧的力量在默默流淌——那就是深入人心的清廉文化。近年来,地质灾害行业持续深入推进清廉文化建设,尤其注重从基层一线、从平凡岗位中挖掘真实、感人的清廉故事,让清风正气成为守护“生命线”最坚实的基石。这些故事,如同山间的清泉,润物无声,却又涤荡人心。

    专家的“固执”与“坚持”

    熊远红,是业内公认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一次,某重大应急治理工程方案评审会上,面对项目方提出的“优化”建议(实质是降低安全标准以缩减成本),熊远红据理力争,言辞激烈。会后,项目方负责人悄悄找到他,递上一个厚厚的信封,希望“通融”。熊远红看都没看,直接推开:“安全红线就是生命线,一分一毫都不能让!这钱,你拿走,方案必须按标准改!”他的“固执”让项目方最终妥协,确保了工程的安全可靠。事后,有人笑他“不懂变通”,他却说:“搞地质的,良心和标准一样,都不能掺假。收了钱,我这辈子都睡不安稳。”这份对原则近乎执拗的坚守,是清廉最生动的注脚。

    项目主管的“退”与“守”

    李红零负责一个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项目。招标结果公示后,一家落标企业的代表辗转找到他,塞给他一张购物卡,希望“以后多关照”。李红零当即严词拒绝,并按规定向上级纪检部门报告了此事。面对对方“一点心意,人之常情”的说辞,他正色道:“招标是公平公正的‘擂台’,靠的是实力,不是‘心意’。今天收了你的卡,明天就可能对隐患点‘网开一面’,那是对老百姓生命财产的不负责任!”他不仅退回了卡,还借此机会在部门内重申了廉洁纪律。这份在“人情”面前的清醒与果断,守住了制度的底线,也守住了安全的防线。

    技术员的“孤独”与“纯粹”

    在远离城市霓虹、人声鼎沸的新晃侗族自治县群山深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办公室”是简易的板房,他们的“作息”常常与风雨同频。他们,是地质灾害防治一线的技术员。孙勇,就是其中一员。由于新晃侗族自治县1:10000地质调查与评价项目需要,他和黄小龙、周浩亮等同事远离家乡和亲人,驻守在这片“战场”。“刚来的时候,最难熬的就是晚上。”孙勇坦言,尤其是万籁俱寂的深夜,思念像潮水般涌来。远在几百公里外的家中,有年迈的父母还有即将中考的孩子。黄小龙的孩子更是还没满周岁。然而,正是在这极致的孤独里,一种纯粹的职业精神被淬炼得愈发坚韧、闪亮。“数据就是一切。”孙勇说这话时,眼神异常坚定。单位领导、同事的定期电话问候,技术交流群里随时响起的讨论声,都像投入静水中的石子,在他心中泛起温暖的涟漪,让他感到自己并非孤岛。

    地质灾害防治,守护的是万家灯火,托举的是生命之重。这份沉甸甸的责任,需要过硬的技术,更需要纯净的初心。这些身边清廉故事,正是为了擦亮行业底色,筑牢思想堤坝。让每一个地质人都能成为清风正气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让清廉文化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保障地质灾害防治事业高质量发展、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无形铠甲”和不竭动力。在这条特殊的“生命线”上,清廉,就是最深沉的力量,最可靠的守护。(文字/高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