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小组在行动 润物无声稳人心——省地调所党建“三联三权”走基层行动初见成效
“正当而立之年,人生定位还未确立,事业发展仍不明朗,家庭问题尚待解决,此时如有薪资更为优厚、条件更为诱人的橄榄枝抛来,是接受还是拒绝?是离开还是留下?”——这是省地调所“三联三权”走基层行动(以下简称“三联”)小组科创中心党支部书记向轲记录的一次与联络对象的谈心谈话内容。
“以人为本——尊才爱才护才”是地调所的立所理念,两位年轻、优秀的博士的思想变动,引起了整个党支部的警觉。向轲迅速组织召开“三联”行动小组组长会议,按照“三联”行动要求,各小组长与联络对象以一对一“聊天模式”,引导大家敞开心扉、畅聊心声。通过深度沟通,了解到影响青年人才心态波动的三大主要问题为:职业规划、家庭平衡、子女教育。经汇总上报,得到了所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及时解决。
问题迎刃而解,观念悄然转变,人心稳定和谐,得益于地调所党委指导“三联”小组在此次化解人才流失的危机中抓住了稳住人心的“三种感觉”。
一是“回到家”的感觉。落实具备先进理念的人才政策,将对人才的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真正体现在解决当务之急、免除后顾之忧的细节中。党委、党支部、同事合力构建“人才关怀体系”,给予青年人才有温度的关心,营造引才、育才、留才的优质生态。例如为高学历人才提供租房便利,开展家属、子女关爱行动等,用阳光雨露般的人文关怀润泽人才成长。
二是“能成才”的感觉。以地质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地调所尽快完成新老动能转换。新赛道蕴育新生机。新一轮找矿突破、生态环保、地质+旅游、空间规划+乡村振兴、科技成果转换、数字地质等,新型业态,别样精彩。在这大好时光里、大好舞台上,专技人才只要视野开阔、专业扎实,就能大显身手,未来可期。
三是“被认可”的感觉。环境之于人才犹如土壤之于花木。青年人才渴望被看见、被需要,实现单位与人才“双向奔赴”的关键更在于引才后需不断优化育才、留才的土壤环境,地调所既统筹全局制定全方位、全链条的人才培育及激励机制,又量体裁衣打造符合各类人才个性特长、具体需求的成长方案及成才通道。例如建立人才库,创建涵盖地质工作各领域的创新团队等,构建百花齐放、各尽其能的人才生态。
“三联”小组以党员干部为纽带,作为向下打通最后一公里,向上形成快速反应渠道的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机制,它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党建引领发挥作用。党的根基在基层,地调所坚持以党建引领促基层治理,将“三联”行动落到实处。“三联”小组中的党员干部是中间环节、中坚力量,应想在前、干在先,在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中强化使命意识,在有机衔接、良性沟通中取得行动实效,在目标引领、问题导向中解决实际疑难,在上下贯通、一体推进中凝聚团结力量。
“家里有困难为什么不直接向所领导寻求帮助呢?”平时一心搞学术的老实伢子表示怯于汇报,但当关系相熟相近的“小组长”作“中间人”时,更愿意倾诉,“三联”的这种联系方式发挥了沟通“大作用”。
多元主体参与管理。在“三联”小组架构中,每一环节的人员都是参与单位管理的主体,每一个主体都应树立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实践的意识,培养思考问题、找寻对策、解决矛盾的能力,主动为单位发展、党委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以“三联”行动为契机,构建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管理模式,有效提升单位管理效能。
方法形式不断创新。以支部为单元、组为线、人为点,密织党建网,每一细分网格皆可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的灵活机制。“船小好调头”,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打造“特色组”,倡导形成既可复制推广、共建共享,又可因情施策、因势利导的“三联经验”。
党建“三联三权”走基层行动,兼具创造性和实效性,在阳光下运行,在创新中发展。在“红色引擎”驱动下,省地调所将奋力做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