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质资料价值与整合必要性
地质档案是地质工作活动的核心记录与成果载体,具有不可复制性和历史传承价值。湖南省地质院历经70年积累,形成了海量地质数据资源,涵盖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修复等领域,是支撑全省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然而,受限于历史条件,这些数据长期存在规模不清、数字化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其潜在价值的释放。通过系统性整合与共享,可显著提升其在地学研究、资源开发及灾害预警等方面的应用效能。
二、共建共享模式的创新实践
(一)协同机制与实施成效
在省地质院党委的统筹部署下,院属13家单位组建专项工作组,投入档案管理人员86名、技术人员236名,克服档案分散、时间紧迫等困难,完成15.89万档地质资料目录及302.89万件档案数据的归交工作,其中包括109档境外地质资料。此模式在省级地勘行业中首创“多单位协同共建共享”机制,为全国地质数据整合提供了示范经验。
(二)战略矿产与历史积淀
归交资料涵盖31类主要矿产,其中战略性矿产13类(如煤炭、金矿、稀土等),资料总量达11524档(表1)。时间跨度上,最早可追溯至1917年《矿业杂志》和1927年12月湖南地质调查所印行的《湖南水口山铅锌矿报告》,目前保管在嘉熙中心院档案室。全面反映了湖南省百年地质工作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地质工作历经快速发展期(1958-1960年)、市场化转型期(改革开放后)及综合服务拓展期(2006年“地质找矿358行动”以来),项目类型从单一矿产勘查延伸至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多元领域。
表1主要矿种资料统计表
序号 矿种 案卷数量(档) 序号 矿种 案卷数量(档)
1 ★ 煤炭2 3795 17 水泥用灰岩2 274
2 ★ 铁矿2 1759 18 砖瓦用页岩 238
3 铅矿1 1614 19 建筑用砂 219
4 锌矿1 1551 20 花岗岩2 211
5 ★ 金矿 1359 21 地下水1 201
6 建筑石料用灰岩 1312 22 ★ 钼矿1 197
7 ★ 铜矿1 812 23 重晶石1 192
8 ★ 锰矿1 794 24 ★ 钒矿1 190
9 ★ 钨矿1 755 25 硫铁矿1 168
10 ★ 锑矿1 721 26 金刚石1 162
11 ★ 锡矿1 577 27 高岭土2 153
12 石膏2 392 28 耐火粘土2 131
13 制灰用石灰岩2 345 29 ★ 萤石1 123
14 银矿1 344 30 ★ 汞矿1 119
15 ★ 磷矿2 323 31 长石2 115
16 石煤2 292
说明 ★ 标记为战略矿产;上标1为一类矿产;上标2为二类矿产。
从资料归交的形成时间和项目类别上看,我省的地质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点。通过归交资料时间轴了解,我院掌握的地质资料时间跨度近百年,新中国成立后,我省的地质工作经历了逐步开展、快速发展以及业务转变的过程。1958年至1960年期间,地质工作迎来快速发展的阶段,地质队伍迅速扩大,地质勘查工作取得显著成果,这三年开展的地质项目近3000项,为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地质勘查单位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地质勘查运行机制,业务领域不断扩大,开展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多领域的地质工作,项目资料呈现多样化;随着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2010年开展的“地质找矿358行动”,经济社会对自然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地质勘查行业服务范围由单一的矿产资源勘查逐步向保障资源能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拓展,反映最明显的是工程地质项目明显增多。
(三)地域分布特征
从空间维度看,郴州、娄底、株洲、常德等地市地质工作密集(表2)。金属矿产(铅、锌等)集中于湘西、湘南;非金属矿产(石灰岩、页岩等)分布于湘中及湘西北;锰矿项目则集中于永州、邵阳等地。
表2省内各地市资料分布统计表
序号 地区 案卷数量(档) 序号 地区 案卷数量(档)
1 长沙市 5211 8 张家界市 2925
2 株洲市 9216 9 益阳市 1750
3 湘潭市 2087 10 郴州市 11266
4 衡阳市 6012 11 永州市 7209
5 邵阳市 5071 12 怀化市 4270
6 岳阳市 866 13 娄底市 10111
7 常德市 8578 14 湘西州 421
三、工作推进的关键举措
在归交工作开展过程中,院属单位克服档案库房分散,时间紧,任务重,专业人员不足等困难,千方百计促进度,保质量,院属单位相互交流学习,工作特色亮点纷呈。
(一)高效协同与质量控制
城调所采用“分步实施、同步质检”策略,依托电子目录系统实现质效双优;在所领导重视与精心策划下,依 “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顺序录入” 策略,同步推进质量检查与目录归交,凭借坚实档案管理基础与完整电子目录系统,实现进度领跑与质效双升,档案管理人员还积极支援院属单位。遥感所邀请专家解决老资料著录难题,建立“专业对口+技术交底”双保障机制;针对老资料呈现点多面广、基础工作不够全面等问题,构建 “多方支援” 技术支撑模式,邀老技术专家理清报告关系、指导信息填写;实行 “小场地、大交流” 沟通模式,提升效率;坚持专业对口著录,经总工办技术交底,双层保障著录质量。地信所通过任务量化、首件必检、安全管控等措施,确保跨部门数据归交规范;面对所本级与院管地质资料目录归交双份责任,针对原三大局地质资料管理水平不一的状况,组织人员核对、查漏、分类归档。通过科学分解任务、量化到人、严格进度监控,结合首件必检、多种检查方式确保数据质量。同时,多次组织培训提升效率,高度重视数据安全,配备专业设备与门禁系统,全方位保障归交工作安全、高效开展 。
(二)技术创新与战略统筹
地灾所升级档案管理系统,推动数字档案室建设;依托信息技术,远程调控资料归交工作,统筹档案管理系统升级与数字档案室建设,全面梳理历年资料,规范档案管理。资源所将归交纳入考核,强化数据核验与整改;将归交工作视为战略性任务,细化责任并纳入年度工作任务,调动二级单位积极性,集中力量核实数据,优化结构,迅速整改验收反馈问题。物化所试点“以新带老”模式,通过动态抽检提升效率,在长沙基地率先启动归交工作,采取以新带老、阶段分工的方式,确保归交人员快速进入状态,并通过集中观摩、随时沟通、数据抽检等机制提高效率。指导人员与归交组同部门办公,随时提供技术支持,制定统计表格掌握工作动态,确保数据质量。三所通过协同合作与技术保障,推动了地质资料归交工作的高效完成。
(三)规范管理与前瞻布局
地调所合并原始与成果资料,统一分类编号;精准发力,将原始资料与成果资料合并归交,重新分类编号并列表说明每档资料情况,确保资料统一性和规范性。空间所采用“倒排工期”动态调整人力与进度;彰显数字思维,系统梳理地质资料,采用“日保周、周保月”的倒排工期模式,高效推进录入工作,并建立灵活的人员动态调整机制,保障人员与经费支持。矿调所提前规划技术档案整理,优化全流程管理;注重前瞻规划,提前启动专业技术档案整理工作,制定严谨的工作方案,按流程推进目录归交,实时跟进进度并优化人员配置,确保工作质量和效率。三所通过科学管理、精细分工和技术支持,实现了地质资料归交工作的高效、规范完成。
另外,水环所、工矿所、生态所和核地质所在所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各相关部门积极响应,通过合理分工、紧密合作,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优化工作流程,最终确保了目录归交工作的高效推进与圆满完成。
四、应用前景与未来规划
当前,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与共享平台已初步建成,为AI赋能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下一步工作重点包括:一是推进数字化,分阶段实现存量档案电子化,建立年度归交常态化机制;二是强化安全保障,完善数据定密制度,规范借阅审批流程;三是深化共享应用,对接中国地调局、湖南省数据局(湖南省政务服务管理局)、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等机构,构建跨部门数据共享网络;四是挖掘数据价值,结合AI与大数据技术,充分挖掘地质数据潜能,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估、灾害风险预警等场景化应用工作。
结语
湖南省地质院通过创新协同机制与技术手段,湖南省地质院初步实现了地质资料目录的规范化管理与共享,为全国地勘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未来需持续深化数据应用,推动地质工作向智能化、服务化转型,为资源能源保障、地质灾害防治、自然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强支撑。
(王剑 地信所 高级工程师)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信所
网站标识码:430000002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2025797号
网站运维:英杰尔网络科技
单位地址:长沙市雨花区人民中路 152 号嘉熙中心 A 栋
联系电话:0731-89969987 邮编:410007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信所
联系电话:联系电话:0731-89969987
单位地址:长沙市雨花区人民中路 152 号嘉熙中心A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