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背景下,从传统工程施工业迈向大地质工作领域,是顺应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趋势、契合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以及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必然抉择。大地质工作作为资源勘查、环境保护与灾害防治的关键基础性行业,在2025年乃至更远的未来,其发展路径将深度贴合国家战略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锚定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提供坚实支撑。
一、科技领航赋能,开启数字转型新征程
引入地理信息、三维建模、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数字化地勘系统,实现地质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的全程智能化。例如中铁二院数字地勘系统,整合“天、空、地、井”综合勘查手段,提升复杂山区勘查效率与精准度,涵盖自动化数据采集和智能分析预警等功能。
探索以“数据+模型+平台”为引擎的地质数字赋能模式。建立湖南地质大数据库,实现地质成果全要素管理、地勘项目实时管理及立项决策服务;搭建地质工程数字平台,借助BIM、GIS技术精细化建模,构建全省域1000米以内三维地质模型,实现地下地质结构三维可视化;搭建基于三维数据底座的地质信息综合利用管理平台,研发地质勘查信息化管理、矿产资源三维立体化管理功能模块,提供整合地质大数据集成管理、数据挖掘分析及资源共享发布的二三维一体化地质在线服务平台,实现全省矿产地质勘查资料信息的汇聚与综合分析,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数据支撑。
在全省交通、水利、能源等大型基建项目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结合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和工程地质需求,提供在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服务和矿山全生命周期服务。例如隶属于江苏省地矿局的大型工程施工企业通过数字地勘系统参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轨道交通建设等项目,延伸工程地质产业链,实现从传统施工向地质风险防控、超前预报等高端服务转型。
二、拓展多元领域,延伸产业价值新链条
湖南省是全国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平均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超过15亿,开展大规模、高效率的治理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工程施工企业通常以参与地灾治理工程为快捷通道,开启向大地质工作转型发展之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结合本省实际情况,拟订科学治理方案。运用气象科学、物联网、信息化及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等多技术开展灾害辨别方法、致灾体制、治理举措、监测方式、预警模型、预报手段、应急响应等全面研究,以理论创新推动技术进步,提升灾害防治效率和水平。可成立“武陵山地灾防治中心”抢占市场,组建“地质灾害应急总队”,配备快速治理装备,实现高效应急响应。
聚焦矿山环境治理、土壤修复、地下水污染防治等领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例如湖南和清环境将工业污染治理技术迁移至矿山修复,开发“重金属稳定化+植物协同修复”技术,参与郴州玛瑙山矿治理项目,总工程量达3.2亿元。四川省地矿集团通过参与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为现代农业和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持。江苏省矿产企业在“十四五”2021-2024年期间完成矿山环境治理产值超20亿元,环境工程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结合新型城镇化需求,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地下空间安全评价及智慧城市建设,为海绵城市、地下管廊等工程提供地质数据支撑,优化城市布局。例如中机国际为长沙高铁新城开发提供“地下三维地质模型”,减少桩基工程浪费17% ,数据服务年收入超5000万,带动设计施工总承包业务增长;湖南建投为做好长沙城市地铁建设,专门成立中湘智造公司,研发“地铁隧道地质预警系统”,在长沙地铁6号线施工过程中节约抢险费用3200万。
积极向页岩气、地热能、干热岩等清洁能源勘查领域进军,致力于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绿色、可持续的能源保障和战略性矿产资源支撑。例如河北地矿集团打造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开展干热岩地热勘探,钻探深度突破4000米。中煤集团大力开展新能源领域的勘探与开发技术研究,在浅层地温能、地热、干热岩、页岩气、煤系气、氢等新能源及新能材料的勘查开发方面形成系列示范项目,其中晋西煤层气压裂项目完成多口井压裂作业,累计液量81000立方米,为国家天然气增储上产注入强劲动力。
在大地质领域的延伸发展中,中铁十四局的跨界之举备受瞩目。作为国内知名建筑施工企业,中铁十四局通过竞价获取一万四千五百亩土地经营权,投身土地规模化种植管理现代农业项目。这一跨界转型,是基于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精准把握和深刻洞察。通过转型发展,企业得以实现业务多元化,这不仅增强了自身竞争力,更是有效降低经营风险的重要战略举措,开辟多元发展空间,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对接“双碳”目标、乡村振兴以及“一带一路”等重大政策,全力推进地质工作的转型升级,构建全方位、综合性的大地质工作格局。自2023年起,湖南省地质院大力实施“一体两翼三支撑”发展战略,将开放合作视为重要一翼,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贯彻落实省委“借船出海”“借梯上楼”的工作总要求,主动走出国门,与亚非地区30多个国家开展地质领域合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湖南地质力量。未来,更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国内产能输出进程中涉及的绿色矿山建设、港口建设、岩土工程勘查、地质灾害治理等市场,把握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市场导向下的灵活转型同样至关重要,地质工作必须紧跟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业务方向,从传统矿产勘查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变,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推动事业单位改革与市场化经营结合,企业和事业本着“共谋、共享、共赢”原则,共同开拓市场、直面挑战、携手前行、共创未来。
在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防风险与保稳定并重,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湖南地质面临的一系列风险隐患,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及时解疑答惑。要实现重质量与稳数量的有效协同,辩证审视湖南地质现阶段的优势与短板,精准把握经济工作发展质效和规模数量间的关系,积极鼓励探索性创新,为地质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营造好氛围。
(凌 灿 湖南省地质地理信息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信所
网站标识码:430000002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2025797号
网站运维:英杰尔网络科技
单位地址:长沙市雨花区人民中路 152 号嘉熙中心 A 栋
联系电话:0731-89969987 邮编:410007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信所
联系电话:联系电话:0731-89969987
单位地址:长沙市雨花区人民中路 152 号嘉熙中心A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