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

【群像】省地灾所参与芭蕉村地灾应急抢险的那群可爱的人


2024年6月29日7时至7月1日19时,平江县累计降雨量达464.1毫米,最大降雨量达61.3毫米。7月1日19:10分,距离县城约30公里,位于大山深处的平江县童市镇芭蕉村新屋组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成为本次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之一。平江县地质灾害技术支撑单位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临危受命,一支近50人的应急处置队伍始终战斗在防汛抗灾第一线,用“速度”与“温度”打赢这场应急抢险攻坚战。

舍小家为大家的“巾帼”



“刚接紧急通知,岳阳市平江县童市镇因山体滑坡形成了堰塞湖,县里亟需技术支援,请你务必即刻动身赶到现场。”7月1日凌晨1:40,应急处置队队员钟林君被一通来自所里的紧急电话惊醒。

当听到“堰塞湖”一词,钟林君心里一紧,因为对于地灾应急抢险人员来说,最清楚这类灾害的危害性,必须要尽快处置。于是,她快速清理了几件衣物,告别了熟睡的孩子和爱人,直接赶赴单位与3名同事集合,于凌晨4点赶到平江县城。“我们到达的时候,大雨还在下,道路被淹、桥梁坍塌、视线模糊,与芭蕉村内的技术人员的联系也已经中断,情况非常糟糕。”一行人员只得等至天亮才蹚水过河到达受灾点芭蕉村。

时间就是生命。面对现场的一片狼藉,她和同事们不顾次生灾害的危险开始了应急调查,鏖战3个小时后,初步得出了该区域滑坡体及堰塞湖的基本数据:滑坡体横宽约200米,纵长450米,平均厚度约8米,方量近720000立方(后经详细勘查实际滑坡体横宽约300米,纵长500米,平均厚度约10米,方量近1500000立方);堰塞湖湖面面积达20000平方,平均深度2.5米,水体方量约50000立方。针对这一调查结果,大家及时向当地政府提供关于堰塞湖的排水应急方案,为下一步应急处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当别人问她:“你当时害怕吗?”她笑笑说:“当然害怕,但作为一名地质灾害防治人,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价值所在。”从事地灾防治工作十余年,钟林君早已习惯了紧急的应急抢险任务,无论多晚、多急她都能无条件服从,高水准完成,展现着巾帼不让须眉的责任与担当。

敢于冒险逆行的“组长”





3日下午,芭蕉村的应急抢险队伍正处在关键抢险阶段,应急监测组、测绘组、调查组还有现场的应急处置组,每项工作都刻不容缓……

驻村多日的应急调查处置组组长刘佳却再次接到群众报警,滑坡体对面的山坡疑似出现大的裂缝。这一消息让本就精神紧绷的刘佳捏了一把汗,大裂缝意味着大危险,一旦发生次生灾害,后果将不堪设想。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他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并协助撤离了现场各方应急抢险人员。

对面山坡植被茂盛,无人机无法准确识别。“我们去现场查勘!”不顾连日来的劳累奔波,不顾看不见的危险,刘佳立即站出来坚定地说道。于是,在大家撤离下来的同时,他带领着3名应急调查队员逆行而上,挺进了深山密林开展核查、调查。

深山无路可行,杂草既高也多,一行人借助锄头开道缓慢前行,早已顾不得身上被刮的道道伤痕和难耐的奇痒,他们彼此搀扶,缓缓爬上坡顶,仔细勘查周边每处可疑的隐患点。最终,经过专业的判断确认山体并无裂缝,原来只是虚惊一场。此刻刘佳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这时候他才发现身上已被蜜蜂蛰了好几处,全身又痛又痒。

从接到命令到驻守芭蕉村,整整十天没日没夜的高强度调查,刘佳的身上早已晒脱了几层皮,但他始终坚守不下火线,累了打个盹接着干,极少的睡眠和不规律的饮食,导致他身体终于承受不住得了急性肠胃炎,即便如此还是被同事再三劝说才去医院治疗。同事们心疼地说:“真是不要命的‘拼命三郎’。”

一位驻村村干部感慨道:“看到你们始终守在这里,我们心里很踏实也很感动,由衷地佩服你们!”

比别人更快一步的“队长”




作为省地灾所防汛应急监测组负责人,徐陶是哪里有应急,哪里就有他的身影。“随时待命、随时出发”是他的工作遵循,正因为如此,他也成为芭蕉村应急抢险团队中的“救火队长”。

一接到驰援芭蕉村的命令,徐陶10人的应急测绘和监测队伍迅速集结,携带边坡雷达、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应急设备火速赶往灾区。到达现场后,徐陶一边观察现场情况,一边商讨应急测绘任务,并在第一时间带领应急监测组现场制定了应急监测方案:运用无人机贴地飞行对滑坡全域录屏,彷地飞行快拼获取正射影像、机载雷达生产数字高程模型,另一方面选取滑坡对面山坡一个高地作为固定观测点,应用边坡雷达监测技术进行实时监测。

由于监测点位非常偏僻,山路曲折泥泞,他与应急测绘组队员们肩扛手提沉重装备,大家遇山爬山、遇石跨石、遇沟趟水足足走了半小时山路才到达观测点位现场,一到目的地便立即平整场地、架起边坡雷达开始了对滑坡体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工作,运用无人机搭载机载雷达扫描地表高程点云数据定时监测,TM50全站仪结合小棱镜的半自动化监测,并与现场应急调查组实现了“人防+技防”的联动,为现场应急处置及其周边地区隐患识别提供一手数据。

7月8日,根据国家防灾减灾办联合工作组现场会商要求要立即启动专业监测。徐陶立即执行,马不停蹄向总部调度GNSS、裂缝计、测斜仪、水位计等设备,协调钻探同步开始滑坡体深部土体位移、水位监测。

由于植被过深,测绘的点需要一个一个人工跑才能取得准确数据。徐陶和队员们白天接受着户外的连续高温炙烤,肤色是一深再深,衣服是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夜深人静时,把当日采集的数据处理好,图件核对好,一天的工作才算圆满完成。第二天清早又继续投入到高强度的测绘、监测工作中。当被问及这么繁重的任务是他们怎么坚持下来的,徐陶说:“是政府和老百姓们对我们的绝对信任。我们义不容辞,想做得尽善尽美。”

身负重任的“总调度”




负责此次芭蕉村地灾应急处置“总调度”工作的王继祥是一个不拘言笑的80后。灾情瞬息万变,但任何时候他都始终保持着一份独有的沉着与冷静,在应急处置过程中他打起120%的精神,为前方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王工,滑坡及堰塞湖周边堆积物需要及时清理,请求挖机支援。”“王工,这个点位需要安排一台钻机。”“王工,应急测绘设备要上山需要挖通一条路。”像这样各种应急电话的响声此起彼伏,王继祥不厌其烦的回复和协调各种问题,简洁的答复、周到的安排,让忙碌的现场有条不紊。

作为靠前“总调度”,王继祥既要负责应急调查工作的现场指挥、队员和设备调度,还要为整个应急队伍保驾护航,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所需。整天下来他几乎没有休息过,白天要和各组技术员上山开展调查,来回一趟就是1个多小时,晚上回到驻地还要商讨汇报材料和处置方案。

虽然目前受灾点的灾情已得到控制,但是当地百姓对这场大暴雨导致的灾害仍心有余悸,亟需对已转移的108户群众居住房屋进行地灾风险评价工作。为了消除百姓心理恐慌,尽快稳定民心,针对当前严峻的受灾情况,王继祥及时向本部请求支援,加大对该地区的兵力部署,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救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即响应,组织专家组赶赴受灾区,并通过联系卫星应用技术单位,利用InSAR监测成果对芭蕉片区进行区域潜在隐患扫面普查。为有序衔接各项工作,王继祥同时组织应急调查组、应急测绘组对周边孕灾地质条件类似地区进行全面排查,尤其重点针对群众居住周边地质环境更是一米一米巡,一米一米查,绝不放过任何隐患点。经过一系列硬核措施,逐步形成调查监测“天地空”一体化,为当地政府下一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截至目前,童市镇芭蕉村108户紧急转移居民房屋地灾风险评价工作已完成,2处滑坡详细勘查及堰塞湖处置设计正在同步进行,应急处置队员们“带着期盼与重托”仍然奋战在一线,为灾后恢复重建、保障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斗着……

(文字:周泽宇 图片:周泽宇黄利群周光余徐陶袁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