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院院属网站群

“好家风·好传承”主题征文优秀作品丨月光下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5-10-09 10:13

月光下的故事

纪检审计室  叶祺

晚饭后的月光总格外温柔,淌过窗台时,恰好映出孩子们趴在我膝头晃着脚丫的模样:“妈妈,再讲个外公外婆的故事吧。”我指尖拂过相册封面,轻轻翻开第一页就是爸爸站在铁轨旁的黑白照,军大衣领口结着霜,手里的扳手还沾着铁锈,身后的信号灯在雪夜里亮成一点暖黄;旁边贴着妈妈的工作照,蓝布衫袖口磨出毛边,案头堆着作业本,红钢笔斜插在墨水瓶里,笔尖的红墨水在照片边缘洇出淡淡的印子……这些被时光定格的细节,原是藏着最珍贵的答案。

人这一生,能穿越风雨的铠甲是什么?能代代相续的传承是什么?或许就藏在这些讲给孩子的故事里,藏在祖辈用言行写就的家风里。

铁轨上的本分与粉笔尖的方正

这份家风的根,是从爸爸脚下的铁轨与妈妈手中的粉笔里生长出来的。爸爸是退伍军人,脱下军装那年转业到铁路,一身迷彩换成橙黄色的工装,腰杆却始终挺得像枪杆,一干就是半辈子。

数九寒天,北风像刀子似的刮过铁轨,扳道房的铁皮门被吹得哐哐响。他裹着厚重的棉袄,棉鞋里塞着稻草,可手指冻得发僵,仍要反复摩挲道岔的齿轮,直到确认每一颗铆钉都嵌得紧实。“这道岔差半度,列车过弯就可能脱轨。” 他呵着白气说,眼里映着远处信号灯的光。入伏天更熬人,铁轨被晒得泛白,他却背着十斤重的工具包,一步一挪地巡线。草帽遮不住毒辣的太阳,汗水顺着安全帽的带子往下淌,在工装后背洇出深色的印子。他蹲下来,用扳手敲敲道钉,又掏出卷尺量轨缝,连铁轨接缝处的锈迹都要刮下来细看:“铁轨会热胀冷缩,每天的间隙都不一样,马虎不得。”寒冬腊月裹着棉袄守扳道岔,盛夏酷暑沿着铁轨巡查线路。他总说:“铁轨连着千万家的平安,半点马虎都出不得。” 这句话里藏着他的“本分”--守岗就要尽责,干事就得干净。

妈妈曾经是一名小学老师,办公桌常年摆着“身正为师,学高为范”的字幅。家长送的水果,她转头就分给学生;作业本上的红勾,永远打得整整齐齐。她常说:“当老师,先得把自己立住了,不然怎么教孩子?”家里不算富裕,每顿饭她都盯着我把碗里的米粒吃干净,掉在桌上的也要捡起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道理,就这么跟着饭菜香刻进了心里。

铁轨守护的是万家平安,粉笔孕育的是万千桃李。爸爸妈妈的职业不同,却用同样的“正”--守规矩、重本分、懂珍惜,为我们家的家风扎下了深根。而这份由“正”滋养的根脉,也在我成长的岁月里逐渐舒展,尤其当我成为母亲,又走上纪检岗位后,对家风的理解愈发深刻。

纪检岗上的传承

孩子们总会缠着我问“妈妈,你是做什么工作呀?” 眼里的好奇像极了小时候的我,那时候我也总追着爸妈问“铁轨为什么要铺得那么直”“红勾为什么要打得那么正”。现在孩子们说我的工作是“挑错的老师”,其实我守的不过是爸爸说的“本分”,是妈妈讲的“身正”。从事纪检工作,见过太多案例:有人从收几盒烟、吃几顿饭开始,慢慢松开原则的缰绳;有人觉得小便宜不占白不占,最后把自己绕进了弯路。这些故事让我更懂得廉洁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清醒。如今在岗位上,逐卷细阅每一份资料时,总会想起爸爸巡查铁轨时的专注;核查每一个问题线索时,总是记起妈妈改作业时的严谨。

面对案件核查中盘根错节的线索,我总像在拆解一团乱麻,先按时间轴铺开原始材料,再沿着证据链一点点剔除干扰信息。就像当年爸爸沿着铁轨巡查,既要留意轨距是否标准,也要警惕道岔的细微磨损,任何一处疏忽都可能埋下隐患。当把核实的问题线索整理成报告,敲下最后一个句号时,窗外的月光刚好落在纸面。忽然想起妈妈批改作业时,总会在错题旁画个小小的问号,旁边再工工整整写上正确解法,她说“错了不可怕,要让人心服口服”。如今我在报告里写下“经核查,该问题属实”时,笔尖的重量和她画问号时的认真如出一辙。

正是在这样一次次与父辈身影的隔空重逢中,我渐渐明白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是要让“正”的种子,在新的土壤里发芽。爸爸的铁轨教会我“守”,妈妈的粉笔教会我“正”,如今在自己的岗位上才懂得,廉洁是职业操守,更是刻进骨子里的家风。

成长路上的铠甲

正是“父母先行”这朴素的道理,让我愈发懂得家风传承的分量。《论语》“正人必先正己”的箴言,恰是我们家“坚守本分,惜物知俭,遵纪守法”十二字家风的注脚。这是父母传下的根,也是我想种进孩子们心里的种子。

上学期学校组织义卖,姐弟俩把攒了半年的玩具摆出来。有个阿姨用五十块买下十块钱的布娃娃,说“不用找了”。姐姐立刻把四十块塞回去:“阿姨,说好多少钱就是多少钱,我们不能多要。”弟弟在旁边使劲点头,举着自己做的价格牌:“妈妈说这叫‘童叟无欺’”。那天收摊时,他们把挣来的钱全塞进了捐款箱,说要给山区小朋友买文具。

现在姐弟俩会蹲在餐桌旁,用小拇指把掉在桌上的米粒一个个捏起来,弟弟还会皱着眉念叨“妈妈说的,浪费要打手心”。路口红灯亮起时,不等我提醒,俩小人儿就会一左一右攥着我的衣角往后拽,姐姐还会踮脚盯着信号灯,奶声奶气数“还有三秒才能走哦”。那天接他们放学,路边一辆电动车抢着红灯冲过斑马线,弟弟忽然拉了拉我的手说:“这样不守规矩,就像外公说的铁轨铺歪了,会出事的。”看着他们眼里的认真,忽然懂得:所谓“正”的铠甲,早已在一次次小事里,悄悄裹紧了他们的小身板。

月光依旧落在窗前,像祖辈当年注视我的目光,轻轻撒在孩子们安睡的脸庞上。父辈们无法永远为后辈遮风挡雨,但家风可以成为他们的铠甲。


编辑/曾悦  审定/龙栋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