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院院属网站群

“好家风·好传承”主题征文优秀作品丨旧药箱里的精神密码

发布时间: 2025-11-14 16:28

旧药箱里的精神密码

离退休工作部  唐海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祖国百废待兴,农村缺医少药卫生事业举步维艰为响应政府号召,一群怀揣着最朴素的报国情怀,不脱农装不计报酬、不辞辛劳、默默无闻走乡串户的“赤脚医生”应运而生。我的奶奶,便是这其中坚定的一员。

奶奶姓曹。在家乡方圆百里,“曹医生”三个字就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奶奶有一只灰棕色的皮药箱不出诊时,它便静静地立在堂屋的药柜上。箱体正前方的“十”字标记早已褪去往日的鲜红,而肩带上斑驳的磨痕,则无声地见证了奶奶几十年间爬坡过坎、顶风冒雨,穿梭在各个村组和田埂上的岁月。

年幼的我,总忍不住踮起脚尖,窥探那神秘药箱里的世界。奶奶每次发现,总会温和而郑重地叮嘱:“不要动乱我的顺序啊……”长大些了才知道,那些是奶奶闭着眼睛都能精准找到的“战友”:几卷素净的白纱布,一两支水银体温计,还有那些大大小小的贴着安乃近、去痛片、马林西呱、咳必清、B2等字样的瓶瓶罐罐……出诊时,药箱里“随行”的还有一个扁椭圆的铁皮盒子,里面躺着几支粗细不一的玻璃针筒和锃亮的针头。若是路途远、情况急的大出诊,奶奶还会拎上一个沉甸甸的白色搪瓷方盒,里面整齐码着大块的脱脂棉和各种镊子……

奶奶在困难面前从不妥协、不将就,总能想出管用的法子。记忆里,如果奶奶让父亲去给她“守屋”(住奶奶家),那就意味着她要出远诊,甚至可能得在病患家过夜。每次归来后,奶奶必定把那个随行的铁皮盒和各种器械一件不落地进行高温水煮消毒,然后小心翼翼地捞出,把它们放在洁净处自然晾干,再用透着一股消毒水味道的干净白布,将它们仔细包裹起来。那些包裹好的器械,静静地躺在药柜里,时刻准备着下一次的奔赴。

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个医疗条件简陋、缺乏现代化消毒设备,甚至消毒观念都可能未完全普及的年代,奶奶却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创造相对安全的医疗环境。我想,这不仅是她对专业的自觉追求,更是对病患的高度负责对生命的由衷敬畏。

还记得大约2013年的盛夏,村里一位妇人不小心被蛇咬了脚,疼得直冒冷汗,第一时间“奔”来找奶奶。年近七十、已经“退休”的奶奶临危不乱,只见她转身进屋,从药柜里翻出以前用来拔火罐的罐子,动作麻利地点燃酒精棉,往罐子里一扔,往伤口上一吸,硬是把毒血给“抽”了出来!及时而有效的紧急处理,为后续送医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也再次印证了“曹医生”的经验智慧与担当。

奶奶始终保持着学习的劲头。小时候,村里有个比我大几岁的哥哥学骑自行车,在石子马路上重重地摔了一跤。至今想起他那条“惨不忍睹”的腿,我还忍不住发麻。他妈妈带他来奶奶家处理伤口,一边心疼一边埋怨:“学什么自行车咯,这下好了吧!”奶奶一边从药箱里拿出工具镇定地处理着伤口,一边安慰:“没关系,过几天就好了。小孩子多学些东西要得,学会了就是自己的,别人抢都抢不走。”轮到我学自行车时已是水泥马路了,也摔了不少跤,伤得虽远没有当年那位哥哥惨重,疼痛和挫败感也曾让我想放弃。可奶奶那句“学会了就是自己的”总在我耳边回响。最终,我不仅学会了骑自行车,后来还学会了骑摩托车……

零几年的时候,按键手机开始兴起。为了方便联系,城里的姑姑给奶奶也买了一台。记得有次放假回家,奶奶很认真地要求我把手机的操作方法一步步写下来:怎么拨电话、怎么发信息、怎么添加联系人……我当时想着只要能接打电话就够了,学那么多干嘛呢?奶奶却摇摇手,很坚定地说:“不呢,我多学点不好些嘛?需要的时候,也懒得去求别人!”看着六十多岁的奶奶,戴着老花镜,手指略显笨拙却无比专注地戳着那些小小的按键研究,那样子不仅可爱,心中的佩服更是油然而生。

2022年国庆,我回家看望奶奶。她说心里闷得难受,我就去弄了些酸辣姜给她。奶奶躺在床上,慢慢嚼着姜丝,仔细地看着我问道:“你是哪个屋里的妹仔啊?”还没等我回答,她像是想起什么,又认真地说:“这个办法好,要记住啊,以后有人不舒服,可以给他吃点。”我心里猛地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我的奶奶快不认识我了!可还想着告诉我“要记住这个有用的法子”…… 那一刻,我似乎更深刻地明白了奶奶常说的“学会了就是自己的”——那不只是学一样本事,是独立的自尊、是不求人的底气,是对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践行,更是学会了就想帮人一把的心气。

奶奶那股做事认真负责、永葆学习之心的劲头,早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我总告诫自己“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好。”如今,无论是在工作中卡壳,还是生活里的小麻烦,我也会下意识地多问自己几个“还能怎么做?”“有没有其他替代方案?”工作上,有些老同志再三询问单位的节日福利卡能不能变现直接发到工资卡上,我也不会光说“不行”,而是耐心地了解他住哪,方不方便去指定点超市用,会不会手机上的操作。实在不便,就帮他想其他办法,比如转让给亲戚子女或者选择邮寄实物。生活里,刚当孩子班上的宣传家委时,硬着头皮从零开始学公众号,去年教师节,号召家长们录了些孩子们的悄悄话精心做成了一期特别的公众号推文送给老师,孩子班主任感动得直掉眼泪。

回头想想,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里好像都透露着奶奶的影子……当女儿被枯燥的琴弦指法与重复的练习磨得眉头紧锁时,我也会温柔而坚定地把奶奶的这句话送给她:“学会了就是自己的,谁也拿不走,多一样技能总归是好的。”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当旋律再次响起,我又开始想念那个“倔强”的老太太了……

奶奶这一生到底出过多少次诊,接过多少个生,走过多少户人家,我也不清楚。让我最骄傲的是“曹医生的孙女”这六个字,曾是我整个小学时代行走在校园里最坚实的底气。这份底气,是奶奶亲手“铸”的。上学前,她怕我受欺负,把我拉到跟前,郑重其事地说:“丫仔,你记住,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你,莫怕,要还手!还可以告诉他——你奶奶是曹医生,有很长的针!”这句带着“杀气”的护身符,连同“曹医生的孙女”这个名头,成了我童年最安心的铠甲。

时光奔涌,为我“铸”甲的奶奶,终究化作了清风,融入了泥土。当我再次打开那只盛载她大半生的药箱时,里面已是空空荡荡。轻合上箱盖,那温润的旧皮革和那特别的药香,仿佛早已融入了血脉深处——原来这空箱并非无物,它早已被一种比药更沉、比岁月更韧的东西填满:那是奶奶走乡入户时留在田埂小径上的足迹,是她俯身为病痛者送去希望而浸透汗水的背脊,是她药箱里曾流淌过的无声诺言,更是奶奶教我为人处的精神密码。


编辑/曾悦  审定/龙栋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