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是如何炼成的?| 系列报道③
导读:近日,省物化所湖南409地质科普园(永州市科技馆)成功获评中国地质学会“地学科普研学基地”。这是继2023年获评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省科技厅推荐的“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后,省物化所再次斩获国家级学会科普殊荣,先后实现了省地质院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地学科普研学基地“零的突破”。
作为扎根湖南的专业地质队伍,省物化所一直在地质领域深耕不缀,是什么让他们迈出了科普的步伐?是什么让他们能在科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湖南物化”公众号将推出《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是如何炼成的》系列报道,为大家讲述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湖南409地质科普园(永州市科技馆)的建设发展历程。
地学万象 智趣无界——湖南409地质科普园打造沉浸式科普新标杆
漫步湖南409地质科普园(永州市科技馆),传统与科技在这里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古日晷与浑天仪静静讲述着先人的智慧,百米外的VR科技体验馆里,青少年正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穿越”恐龙时代,感受远古地球的震撼。
这种古今交融的展示方式,正是科普园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的创新实践。在这里,每一件展品都不再是冰冷的陈列,而是开启科学探索之门的钥匙。
科普矩阵新范式:16个特色场馆打造沉浸式地学体验
作为全国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科普集群,科普园历经六年创新发展,以“边开放边建设”为理念,成功构建了传统与科技交融的科普新生态。
依托独特地质资源优势,通过与永州经开区、气象局等多方协作,精心打造了包含自然科技馆、球幕影院、VR科技体验馆等16个特色场馆的科普矩阵,实现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立体化科普格局。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全省引领、全国示范的一流科普场馆,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可能。”永州市科协主席段周权介绍道。如今,这座占地38亩的科普园区已发展成为华南地区自然资源科普的重要地标,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科普场馆的创新范式。
践行科普惠民:打造“行走的科学课堂”
近年来,一辆满载科学奥秘的“科普大篷车”经常穿梭在永州的城乡之间——在东安的校园里,孩子们指尖触摸着锰矿石的天然纹路;在零陵的社区广场,老人们围聚探讨着地质灾害的防范知识。六年来,这所“移动科技馆”跨越地域阻隔,将生动的地学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科普园深耕地质特色,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重要节点开展主题活动300余场;开发适龄化科普课程,助力“双减”政策落地,累计接待研学学生近万名,服务公众超60万人次。其中,“普及地学知识 保护生态环境”主题活动荣获2023年湖南省优秀科普活动。
创新科普传播模式:构建全方位科普体系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科普园创新打造“三维立体传播矩阵”:线下实体场馆年均开展70余场特色主题活动;线上构建“云端科普”平台,累计发布原创科普作品30余篇。通过多元化传播手段,将自然资源科学知识与生态文明理念深度融合,有效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实践。
六年来,科普园充分发挥公益科普职能,精心构建“四位一体”科普服务体系,面向青少年、社区居民、企业职工等不同群体开展常态化科普活动。其创新举措先后获得湖南卫视、湖南日报等省市主流媒体专题报道,在永州成功打造了一个集科技体验与知识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普平台,为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
千帆竞发,奋楫者先。展望未来,科普园将持续深化“科普+”创新模式,以更富创意的表达讲好地质故事,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讲述地质科学,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持续注入湖南物化智慧,在新时代科普事业发展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再建新功。
(文/肖超、曾丽 文字编辑/颜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