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质科技 > 地质科普

“透测地球”科普小课堂 | 别慌,“此震非彼震”:解密岩溶塌陷地震

    2025年10月16日23时46分,湖南邵阳市邵东市发生3.4级地震(塌陷)。

    据湖南省地震局介绍,本次3.4级地震(塌陷)包括10月3日邵东3.7级塌陷地震是在区域应力场和局部应力调整共同作用下,已有微小断层附近岩体变形导致岩溶垮塌引发所致。——这并非破坏性强的构造地震,而是岩溶地貌一种特殊而又非常典型的地质现象——“岩溶塌陷”。


何为塌陷?“大地打嗝”非“板块震怒”

    什么是岩溶塌陷?想象一下,地下深处有一个我们看不见的“空洞王国”,当这个王国的“屋顶”支撑不住时,就会坍塌,导致地面震动甚至下陷


▲图片来源网络

    具体来说,岩溶塌陷是地下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被水长期溶蚀后,形成空洞,最终上覆岩土体失稳突然塌落的现象。

    岩溶塌陷地震和我们常说的地震不是一回事。构造地震是地壳板块碰撞的“硬碰硬”,能量巨大,影响范围广。而由岩溶塌陷引发的地震,更像地下溶洞的“天花板塌方”,能量较小,震源极浅,影响范围有限,就像大地轻轻“打嗝”而非“发怒”。


如何形成?“水滴石穿”遇“临界一点”

    岩溶塌陷的形成,是地下水历经千年完成的一项“地质工程”。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长达数千年的溶蚀,塑造出壮观的地下景观。

    我国南方地区分布着广泛的碳酸盐岩地层,这些岩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很容易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


▲图片来源网络

    随着碳酸盐岩被水溶蚀,形成的地下空洞不断扩大,它们上方的“天花板”变得越来越薄。当支撑力达到极限时,任何微小的扰动——无论是自然因素如地下水位波动,还是人类活动如工程振动——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瞬间,地表土层失去支撑,向下坍塌,同时释放出能量,形成了我们感觉到的震动。


何处易发?“先天条件”加“后天诱因”

    那么,哪些地方是这类现象的“高发区”呢?它的发生需要同时满足几个关键的“出场条件”:

    首先,地下必须广泛分布着可溶性岩层,如石灰岩、白云岩等,这是形成溶洞的物质基础。我国的华南地区,特别是湖南、贵州、广西等地,正是全球著名的岩溶地貌发育区之一。它们像是埋藏在地下的“松软千层糕”,为流水“塑造”地下空洞提供了绝佳的物质基础。

    其次,一位勤勤恳恳的“雕刻师”必不可少——那就是丰沛且活跃的地下水。常年充足的降水,为地下水持续溶蚀岩石、扩大空洞提供了动力。

    当这些“先天条件”与“后天诱因”同时具备,自然的应力调整或适度的人类活动,就可能成为那“关键一指”,点破地下脆弱的平衡,从而在特定地点触发一次小小的“塌方告警”。


如何防治?“科学之眼”加“主动应对”

对付岩溶塌陷,我们并非只能“被动应对”。地质工作者有一整套“防塌组合拳”:

监测先行:运用无人机航拍排查地表裂缝,通过电阻率法等物探技术“透视”地下溶洞分布,并布设传感器实时监控地下水变化。

主动加固:对已探明的危险空洞进行注浆(如灌注水泥浆),如同为地下空间“填补漏洞”;对浅层塌陷坑,则采用黏土、碎石等材料回填夯实。
    科学规划:在岩溶发育区合理限制地下水开采,避免人为活动加剧地下空洞的形成。

    通过这些精准的科技手段,我们能够有效识别风险,并将潜在危害化解于萌芽状态。

    当我们夜晚安睡时,地下的岩洞王国或许仍在悄然变迁。所幸,科学的“眼睛”正时刻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我们深知,脚下的大地是动态而鲜活的,人类也正在学会用稳健的步伐,与它的每一次呼吸从容共处。


    (文/彭静怡 文字编辑/颜玲利)

“透测地球”科普小课堂 | 别慌,“此震非彼震”:解密岩溶塌陷地震

33834658

主办单位:湖南省物化所
网站标识码:430000002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2025797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单位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898号
联系电话:0731-89862601     邮编:410114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

  •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ICP备案:湘ICP备2022025797号

  • 联系电话:0731-89862601

    公安备案: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