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物化新谈——创新驱动(四)

2024年第8期
总第8期
学习路上
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转变政府职能是科技改革的重要任务。我们很多产业链供应链都需要科技解决方案,能够提供这种解决方案的只能是奋战在一线的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和市场主体,政府要做的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要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把更多精力从分钱、分物、定项目转到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来。要加快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要整合财政科研投入体制,改变部门分割、小而散的状态。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地质湘风
省地质院党委书记 谈文胜
围绕主责主业抓科技创新。要立足领域、扎根行业,培养一批创新人才;要总体布局、系统谋划,构建一批创新平台;要锚定未来、深耕基层,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要靠前服务、精进技术,转化一批高价值成果。
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抓科技创新。新时代地质工作应用场景已更迭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多要素多业态调查及耦合关系研究,青年科技工作者应担当新时代使命、顺应转型需求,深耕一线、开拓创新、积极服务,做省委省政府“想得起、用得上、靠得住、离不开”的“技术员”,为湖南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保障。
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抓科技创新。要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把推进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整体部署融入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要求,重点关注人才配置、科技创新平台申报、科研资源应用、社科资金配比、研究成果统筹申报等工作,在服务县域经济、文化旅游、地质灾害防治、现代产业体系等领域有所突破、有所作为。
依靠改革激发活力抓科技创新。要推出科技人才认定机制、提出科研课题发布制度、规范科研课题申报方式,制定科技成果攻关“揭榜挂帅”制度,推进科研平台统筹申报制度等,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释放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活力,写好湖南“地质+”“+地质”文章,推动“一体两翼三支撑”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2023年12月18日,在院士专家-湖南地质青年科技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
物化新谈
物化所所长廖凤初:谈文胜书记经常鼓励我们说:地质工作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这也是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学系的创系精神,高度凝练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工作需要的创新精神。作为探索地球深部奥秘的前沿领域,物化探工作需要用好既有技术,脚踏实地,通过精密的仪器测量地磁场、重力场的微妙变化,分析土壤、岩石中的化学成分,一点一滴地积累数据,“透测地球”。同时,我们要有仰望星空的自觉,从已知到未知再到已知,通过技术的革新、理论的突破,向着星辰大海不断探索前行,为人类认识自然、保护地球、探索宇宙贡献力量。
副所长何立宏: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引领我所事业发展的关键。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认真贯彻落实院关于科技创新的有关部署,聚焦地质科研、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整合科研资源,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要构建开放有效的创新生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通过项目牵引、人才支撑、机制保障等措施,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要用好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产研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赋能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能源地质中心新能源地质院副院长 王克营
它山之石
青藏高原北缘首次发现大型碳酸岩型铌矿资源
4月10日,从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获悉,经过多年地质勘查工作,地质人员在青藏高原北缘首次发现大型碳酸岩型铌矿资源。中文核心期刊《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24年第1期刊发了该局专家《东昆仑大格勒地区碱性岩—碳酸岩型铌矿床的发现、研究与勘查》专辑,共11篇论文,系统论述了东昆仑大格勒地区碱性岩—碳酸岩型铌矿床的发现、研究与勘查成果。
据了解,铌和稀土矿床在全世界分布广泛,且类型多样,其中与碱性岩—碳酸岩杂岩相关的矿床是铌与稀土资源最重要的来源。目前,我国还没有可供规模开发利用的铌—稀土矿山。研究人员介绍,此次在东昆仑大格勒地区新发现的与碱性岩—碳酸岩杂岩共生的铌—稀土矿,为开展相关杂岩体成因以及成矿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机遇,这些研究也将为后续矿产勘查工作提供科学指引。
大格勒铌矿床是我国在青藏高原北缘首次发现的大型碳酸岩型铌矿资源,初步研究显示,其粒径和赋存形式明显优于白云鄂博等国内主要铌矿床。大格勒铌矿床的发现,不仅极大地扩展了我国潜在铌资源区及勘查范围,还可为突破我国现有铌资源“提取难、利用难”瓶颈提供契机。(《中国自然资源报》)
全国首个“空天地一体化矿区生态大数据管控系统”发布
近日,由煤航集团为华电煤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电煤业”)量身打造的“空天地一体化矿区生态大数据管控系统”上线发布,是全国首个“空、天、地、时”四位一体矿区生态监测体系,主要应用于矿山生态修复活动全周期监管,涵盖了矿山数据管理、矿山生态环境监测,以及矿山生态修复设计、效果评价等功能。该系统运用卫星遥感、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结合不同矿山特点,聚焦监测对象异质性,实现了“矿山生态问题能追溯、修复工程可管控、修复红利可衡量”的全周期监管。在面向矿山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方面,该系统还构建了项目级、区域级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价体系,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实现矿山—修复项目—修复对象的成效综合评价。(《科技日报》)
地球之美
▲ 文石、石英和重晶石,35.5cm,产自云南中部的喀斯特地区(可能是文山县麻粟坡煤矿)。
地质情怀
《仰望星空》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
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温家宝
温家宝总理,也是一位优秀的地质队员。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构造专业,1968年至1982年在甘肃从事一线地质工作。《温家宝地质工作笔记》真实记录了他为了人民积累知识,为做好本职工作不倦学习的思考、感悟和收获。
(总策划/廖凤初、雷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