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质科技 > 科研平台

优秀!湖南物化所4名博士后答辩,聚焦战略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

    近日,省物化所召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中期考核暨新进站博士后开题报告会。省地质院科技合作室主任张勇战、组织人事部副部长郑华伟到会指导。省物化所所长廖凤初、总工程师徐军伟,地球化学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骆检兰参加。


    此次考核专家组由省地质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黄建中,湖南省生态环境事务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向仁军,中南大学地信学院李斌教授、李欢教授等专家组成。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柴立元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地化所樊海峰教授,以视频方式参加会议。


    刘湘华博士就《南岭西段稀土矿床稀土元素赋存状态、分异富集机制及资源潜力研究》进行课题中期汇报。该课题总结了研究区典型稀土矿的成矿规律与地球化学特征,开展了表生地球化学-土力学的学科交叉研究,研究降雨入渗条件下地下水渗流作用与元素迁移,提出“重稀土离子潜蚀”初步假说。目前已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获湖南省地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3年,排名第四)。


    陈琦博士就《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主要母岩风化成壤过程碳源/汇效应及其数学模型》进行课题中期汇报。该课题聚焦于洞庭湖汉寿地区的碎屑岩风化剖面研究,不仅对深入认识碎屑岩地球关键带过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保护洞庭湖生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待发表,获湖南省地质院青年项目。

    经过评审专家组质询和讨论,一致同意两位博士后通过中期考核,其中刘湘华博士的课题获“优秀”等次。


    谭昭昭博士的研究课题《湖南祁零盆地沉积型碳酸锰矿沉积环境与成矿规律研究》聚焦于湖南祁零盆地碳酸锰矿床的沉积环境与成矿机制。该研究通过对盆地内沉积型碳酸锰矿的地质特征、沉积环境及成矿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揭示碳酸锰矿的形成规律及其成矿模式。研究不仅对丰富沉积型锰矿成矿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还将为湖南及类似地区的锰矿资源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彭斯脉博士的研究课题《石煤矿山生态修复钝化底泥基材制备及其镉阻控机制研究》则针对石煤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关键问题,重点研究钝化底泥基材的制备及其对镉的阻控机制。该研究通过实验与实际相结合,探索高效、环保的底泥基材制备技术,并系统分析其对镉的吸附与固定机制。该课题紧扣国家生态修复战略需求,研究内容具有创新性,技术方法先进。

    经过评审专家组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该两项研究选题意义重大、研究思路清晰、步骤清晰、研究方法切实可行,科学意义与创新性明显,均获得“优秀”等次,同意开题。

    与会领导对四名博士后表示祝贺,充分肯定省物化所平台建设及人才培养成果,并感谢专家们的精心指导,强调专家在博士后培养中的“把脉定向”和“传帮带”作用,并表示将继续加大对省物化所博士后工作站及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支持,共同推动省物化所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文/金真 图/蒋云林 文字编辑/彭静怡、颜玲利)

优秀!湖南物化所4名博士后答辩,聚焦战略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

33611191

主办单位:湖南省物化所
网站标识码:430000002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2025797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单位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898号
联系电话:0731-89862601     邮编:410114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

  •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ICP备案:湘ICP备2022025797号

  • 联系电话:0731-89862601

    公安备案: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