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物化新谈——人才支撑(四)
2024年第18期
总第18期
学习路上
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要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地质湘风
省地质院党委书记 谈文胜
做好人才强院工作,事关全局、责任重大。
要深刻把握人才工作新思想,特别是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地质人才队伍建设的智慧力量。
要清醒认识人才建设新形势,加快打造一支与转型发展、产业布局、强院建设相匹配,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地质人才队伍。
要统筹推进人才强院新战略,着力建设更具成色的党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青年骨干人才三支队伍。
要加快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突出抓好人才“引”、“育”、“用”三个关键环节。
要协同构建人才集聚新机制,优化人才选用、激励、流动、评价、保障五个机制。
——2023年6月9日,在省地质院2023年度人才强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物化新谈
总工程师徐军伟:2024年2月,省地质院谈文胜书记提出科技创新赋能攻坚,促进平台上新、成果出新、机制革新、人才焕新,向科技、向人才、向创新要新质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我所在以廖凤初所长为首的所领导班子带领下,提出创新驱动、物化先行、产研融合、综合发展的工作理念,将新质生产力放到单位发展的核心位置。在我省地勘单位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高层次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核心技术能力与优质成果,延伸产业领域与新型市场,就是我所的“地质新质生产力”。
要想实现改革发展的职能定位,促进地质工作高效率高效能,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看人才。现阶段我所迫切需要部署物化探地质、矿产地质、能源地质、环境地质专业的人才梯队建设工作,打造一批攻关能力强的科技创新团队,遴选一批战略思维好的科技领军人才,锻炼一批市场水平高的产业经营人才,培养一批能力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力争在高水平团队和技术、高质量成果和转化、高效能市场和竞争等方面全面突破;尽快完成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经济模式的优化升级;加快建立主导专业人才积聚、技术领先、市场升级的优势地位。强化人才支撑,以地质新质生产力驱动我所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
财务资产部部长 刘慧
地球化学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博士廖娟: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人。对于我们物化所来讲,最重要的还是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湖南发展需求,开展多方位协作、多学科交叉等方面的研究,开展地质新理论、新技术的创新研究,发挥我所在优势领域的研究积累和重点实验室的科研能力,以科研项目申报及实施,产研融合与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培养和打造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对于我们个人,应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素养,跟紧国内外前沿趋势,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培训,凝练科研成果,展示和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影响力,为新时代地质工作做出贡献。
它山之石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研究院:解锁高质量发展人才密码 答好地质找矿突破时代答卷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研究院持续打造高能级人才平台载体,连续创建“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室”“博士后创新基地”“科研创新中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秉持“平台聚才”思维,依托“院士工作站”,引进3名进站院士和5名客座院士及团队;依托“专家工作室”,柔性引进“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业内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影响力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人、省级高层次专家8人;依托“博士后创新基地”,引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博士和博士后25人;依托“科研创新中心”,集聚整合院内外专家和科研技术骨干近50人,培养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获得者等20余人。成功打造了“一站一室一基地一中心”四位一体的人才引育模式,不断提升人才竞争力和科研创新力,构建了“院士—专家—博士—技术骨干”的高质量发展人才梯队。
作为科研院所,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研究院更加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从薪酬保障、住房保障、服务培养、创新发展等方面入手,建立了“引进—培养—服务—保障”立体化引才育才制度体系。实施薪酬激励计划,向高层次人才和科研人员倾斜,鼓励人才创新创造。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专题研究院士、特聘专家等领军人才薪酬待遇。推进人才“安居工程”,打造舒适办公环境,提升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隐形竞争力。通过强化人才培训、交流、继续教育等方式,畅通人才成长通道。近年来相继出台《特聘专家管理办法》《博士“揭榜领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人才周转保障住房管理办法》等人才政策,从院士到专家再到优秀博士毕业生,都有与之匹配的制度,提升了各类人才在研究院工作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营造了拴心留人的“生态圈”。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研究院探索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新路径,以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建设为抓手,跳出单位人才培养的“小圈子”,“走出去”积极推进与高校的深度合作,鼓励单位有丰富地质经验的技术专家进入高校课堂,选派8名高级职称专家到高校担任研究生校外导师,主动融入社会发展的“大循环”。同时,“请进来”聘任6名高校教授到研究院担任特聘专家,邀请近20名专家教授来院开展“名师讲坛”“泰山地质大讲堂”。依托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基地,与多所高校联合培养10余名博士和博士后,联合组建20多个协同创新团队开展科技攻关,合作培养了一大批研究生和技术骨干,实现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双赢。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研究院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结合地质行业发展实际,探索实施“重大科研项目+院士专家+博士创新人才+青年技术骨干”的动态化创新团队体系建设。团队建设以院士顶尖人才领衔、以高层次专家为指导、以博士和博士后为创新主体、以青年技术骨干为业务主体,依托承担的重大地质科研项目,积极发挥团队效能,围绕制约找矿突破的成矿理论、“卡脖子”难题、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山东煤田地质)
地球之美
▲ 兰德曼纳劳卡是冰岛高地南端的一个地区,该地区有很多不同寻常的地理特点,有色彩斑斓的流纹岩山脉和广阔的熔岩区域,周边地区有许多色彩丰富的山脉。
地质情怀
边际风云会,华堂画锦开。
齐眉有同德,绕膝更多才。
滇桂铝铜锡,江淮磷铁煤。
千秋事业定,喜祝两三杯。
——南延宗
南延宗,是中国杰出的地质学家,1942年中国地质学会授予他“赵亚曾先生纪念奖金”,1943年在中国首次发现铀矿,因此被誉为“中国铀矿之父”。1950年发现钼矿、铈钇矿等重要矿藏。
(总策划/廖凤初、雷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