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物化新谈——数字支撑(六)
2024年第37期
总第37期
学习路上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面对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社会应加强对话交流、深化务实合作,携手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空间。
——2022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向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致贺信。
地质湘风
湖南省地质院党委书记 谈文胜
要整合资源、突出主题。将地质数字化平台建设作为培育地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加快信息技术与各领域、各条线工作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集院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地质大数据演示中心和电视电话会议中心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综合平台,实物资料馆要整合地质资料档案、地质岩心档案、矿物标本科普、放射性地质资料、地质老物件等地质资料,凸显湖南地质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2024年8月1日,在省地质院党委书记谈文胜带队赴省自然资源厅所属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省地质博物馆调研时的讲话。
物化新谈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长沙勘测院副院长向晓永: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为贯彻落实省地质院、物化所数字支撑的工作部署,围绕地质工作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任务,推动数字地质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是加强对相关干部职工的数字化技术培训,提高专业素质,针对性引进地质、大数据高端人才,为数字化技术应用推进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二是将行业数据要素作为基础保障,不断拓展应用场景,挖掘数据价值,支撑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利用创新信息化模型及可视化技术,将复杂的地质数据成果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应用场景,为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有力支撑。四是持续推进数字地质工作建设进程,构建集地质行业资料查阅、共享、应用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快事业转型升级以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大局。
大数据中心 谢俊德
他山之石
“数字南黄海”综合服务平台建成 助力南黄海油气资源勘探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利用大数据、三维可视化等信息技术建设完成“数字南黄海”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高效数据整合和精细模型模拟,显著提升了油气勘探前期决策速度,为重点构造精细评价和目标快速锁定提供了有效支撑。
该平台汇聚了南黄海区域地质取样、地球物理勘探、水文调查等实测数据与研究成果,形成了数据资源“一中心”、地质成果“一张图”和三维地质模型分析、地震剖面分析、井预测、盆地综合评价、成果图件属性分析“五模块”的运行体系。平台打通了地震剖面处理解释、油气地质建模、地理信息成图等专业软件数据接口壁垒,全面兼容各类别海洋油气地质数据;具有空间一体化、二三维联动分析、多模态资源协同研究等特色,为井-震-地质体联合分析提供在线化、交互式协同环境。(青岛海洋所)
“数字南黄海”平台界面
地球之美
▲纳特龙湖,位于坦桑尼亚境内。由断层陷落形成,南北长54公里,东西宽24公里,有食盐、天然碱、菱镁矿等资源。因为火山物质的沉淀,高碱性的湖水展现出的绚丽颜色,主要是由湖底的藻类繁衍产生的。
地质文蕴
“中国地学会在津成立百年纪念碑”:中国地学会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学术团体之一,1909年9月28日成立于天津,它的成立推动了中国近代地球科学的发展,在中国近代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为了纪念中国地学会成立100周年,在中国地学会的发祥地天津建立一座纪念碑。纪念碑于2011年建成,被誉为中国纪念学术团体的“第一碑”。
纪念碑的背面,刻有纪念碑文,内容为:“公元一九〇九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国近代最早的地球科学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在天津河北第一蒙养院成立。聚地理、地质、水利教育各界之耆宿时彦为学会中坚,并公推张相文先生为会长。翌年,创办我国第一种学术刊物《地学杂志》。中国地学会是中国地理学会的前身,其成立促进了中国近代地理科学的发展。时序殷流,薪火相传。百年来,中国地理学会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而今日臻辉煌。为缅怀先贤、启示后人,特建纪念碑,百年相感,永矢弗谖。”
(总策划/廖凤初、雷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