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物化新谈——创新驱动(八)
2025年第1期
总第41期
学习路上
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定位和布局,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在若干重要领域实施科技战略部署,凝练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要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同时鼓励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地质湘风
湖南省地质院党委书记 谈文胜
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政治定力。成为心中有党的明白人、肩上有责的行动派、眼中有光的奋进者、手中有活的排头兵、脚下有路的生力军的“五有”科技工作者;要有“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攻坚魄力。肩负重担、砥砺前行,勇闯无人区、敢坐冷板凳、不为功与名,把个人价值追求同湖南地质改革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科技创新中当主角、打头阵、当先锋;要有“不唯其冠不为所累”的淡泊心力。静下心来做科研、潜下心来搞攻关,把科技创新的论文写在脚踏实地的地质工作上,扎在“一山放出一山拦”的地质项目中,敢于同时间赛跑、同挫折抗争、同困难对立、同风险搏击;要有“一个汗珠甩八瓣”的实干毅力。牢记初心使命,瞄准真问题、钻研真学问、推出真创新、做出真贡献。加强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孵化能力,不用扬鞭自奋蹄,为强院建设挺膺担当;要有“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整体合力。锚定科创体系、科创能力、重大科技攻关,形成“规划引领项目、项目提升能力、能力促进规划”的良性循环,创新完善科研组织架构、队伍规模和管理模式,推动科创力量握指成拳,全院科创平台量质齐升,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地质科技新篇。
——2024年11月18日,在省地质院召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科技强院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物化新谈
能源地质中心生态工程院副院长 蒋飞军
他山之石
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
2024年11月,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关键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
“梦想”号船长179.8米,宽32.8米,排水量42600吨,续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120天,载员180人,全球海域无限航区,可在6级海况下正常作业、16级超强台风下安全生存,满足全球主要海域桥梁通行及码头停靠条件。该船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攻克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以“小吨位”实现“多功能”,国际首次创新集成大洋科学钻探、深海油气勘探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等多种功能。经两轮海试验证,“梦想”号主要性能指标均优于设计要求,构建起我国自主的超深水钻探装备设计建造技术体系。
“梦想”号钻采系统国际领先,联合研制了全球首台兼具油气勘探和岩心钻取功能的液压举升钻机,具备4种钻探模式和3种取心方式,可满足大洋钻探取心和深海资源勘探等不同作业需求,综合钻探效率、硬岩钻进能力大幅提升,最大钻深可达11000米,有望助力全球科学家实现“打穿地壳、进入地球深部”的科学梦想。
“梦想”号科考实验功能和信息化水平国际领先,堪称海上移动的“国家实验室”。该船建有基础地质、古地磁、无机地化、有机地化、微生物、海洋科学、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钻探技术等九大功能实验室,总面积超3000平方米,配置全球首套船载岩心自动传输存储系统,可满足海洋领域全学科研究需求。建成“船舶智慧大脑”,可实时汇聚分析2万余个监测点数据,实现作业智能监测、实验智能协同、健康智能保障、船岸智能融合。
“梦想”号的入列,将为我国深海资源勘探、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以及全球科学家开展大洋科学钻探研究提供重大平台支撑,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科技强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地质调查)
地球之美
▲展琼冰川,位于西藏阿里日土县东汝乡,是东喀喇昆仑山主峰他拉冬加峰(海拔6790米)的一部分。以其壮观的冰塔林和雄伟的冰川景观而闻名,冰舌绵延10.5公里,面积达23.68平方公里。
地质文蕴
地质先驱开拓地质事业: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李四光被称为我国地质学的四大奠基者。
丁文江:中国地质学的“开山大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培养了中国地质学界的许多领袖人物,并发起创建中国地质学会,推动中国地质工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跻身世界一流。
章鸿钊: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他从近代地质科学角度研究中国古籍中有关古生物、矿物、岩石和地质矿产等方面的知识,开中国地质科学史研究之先河,为中国地质界一代宗师。
翁文灏:年少知自勉,扶弱佐中兴。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中国早期的最著名地质学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
李四光: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
(总策划/廖凤初、雷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