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群工作 > 地质文化

《物化新谈》总第49期 · 开放合作专题(十)|王湘源:中非经贸博览会“物化方案”落实路径思考


2025年第9期
总第49期

学习路上


    开放合作是人间正道,互利共赢是民心所向。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将有力促进全球南方团结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开辟更加光明的前景。希望中非双方继续扎实推进峰会成果落实,精心谋划论坛未来发展,携手建设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非力量。

                                                                ——2025年6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中非合作论坛成果落实协调人部长级会议致贺信时指出。


地质湘风


湖南省地质院党委书记 谈文胜

    湖南地质倡议绿色矿山勘探共建创新平台,建立联合创新中心,推广快速勘探模式;共享绿色标准,推动建设示范基地,推广实用技术,将“资源开发”转变为“绿色开发”;共育地质人才,共建联合实验室与实训基地,为非洲打造一批地质铁军;共筑合作机制,建立合作联盟,制定《中非绿色矿业发展路线图》,推动合作迈向机制化、规范化的新高度。

    “非洲谚语说:‘独行快,众行远’。中国古语云:‘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湖南省地质院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专业的技术,共同为守护地球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地质智慧。

                             ——2025年6月12日,在第四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中非绿色矿产合作交流活动上以《“湘”聚非洲 众行致远》为题发表主题演讲。


物化新谈


湖南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湘源



    为深入贯彻落实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成果,紧扣省地质院党委书记谈文胜、院长张皓主旨演讲精神,物化所要充分发挥“开放合作 物化先行”的独特优势,从以下维度精准发力,为中非地质合作提供坚实支撑

    一、精准对接,聚焦绿色与可持续

    积极响应“绿色矿产”合作主题,梳理我所在矿产资源绿色勘查、低碳开发、生态修复、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成熟技术和装备优势,形成可推广的“技术包”或“解决方案”,主动对接非洲伙伴国具体项目需求,提供定制化技术支持。积极关注并参与中非绿色矿业标准、规范的研究与制定,推动中国先进的绿色矿业标准“走出去”,提升合作的规则话语权。

    二、构建平台,强化协同与落地

    主动融入省地质院倡议的“中非地学合作交流中心”平台建设。积极寻求与非洲对口科研机构、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围绕关键地质问题、找矿技术、环境评价等开展实质性、持续性的联合研究项目。利用平台信息汇聚优势,深入调研非洲资源禀赋与投资环境,识别具体合作机会。联合国内企业、金融机构,为有潜力的中非地质矿产合作项目提供前期地质资料深化研究、技术可行性论证等专业支撑,促进项目从“意向”到“落地”

    三、深耕能力建设,促进人才融通

    在承接非洲人才来华培训任务基础上,创新模式。可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实践”并重(如安排学员参与国内典型矿山项目实习),并针对非洲特定需求开发专项技术培训课程(如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解释、绿色矿山设计)。在合作项目实施中,建立中方技术人员与非洲技术人员的“结对子”机制,进行长期、手把手的现场技术指导和经验传递,真正助力提升非方技术能力。


他山之石


    签约12个矿业项目!这场盛会后,中企合作“朋友圈”再扩大

    近日,以“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共促中国—东盟矿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广西)—东盟矿业合作大会在南宁盛大举办,来自中国与东盟各国、“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矿业领域嘉宾代表390余人齐聚一堂,共商国际矿业合作大计。

    本次大会举办了东盟国家矿业专场推介与合作、重要矿产资源企业专场对话与合作、矿业转型与绿色发展等六大专题研讨会,共20余项重要活动,围绕AI+自然资源创新发展、矿业技术开发与应用服务、矿业转型与绿色发展、地学合作机制与信息化服务、国际矿业法律政策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开展矿业项目签约推介洽谈,有力促进了中国企业在东盟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矿业务实合作。

    近年来,依托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这个平台,中国与东盟在地学领域务实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主要包括:中国—东盟国家地学高层交流日趋常态化。先后共同举办中国—东盟地调局长论坛、中国—东盟高校校长论坛及东盟国家矿业专场推介会等10余场、澜湄国家地学合作论坛2场,与东盟国家地矿部门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9份,项目合作协议8份,实施合作项目达20多项。地质调查及地学科研领域合作持续深入。与柬埔寨、老挝、泰国等国家合作开展多项地学科学研究项目,开展东盟国家矿产与成矿规律综合集成和支撑服务、广西企业境外矿产资源战略性供应安全等综合研究项目10余项,为企业提供矿业权申请靶区或开展进一步调查的资源远景区近30余处,协助企业申办境外矿业权17个。中国—东盟地学人才能力建设成果突出。东盟学院共举办东盟国家技术培训班5次,培训技术人员70余人次,招收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300多名,为东盟国家培养了一批地质、资源、水文、环境、工程等领域的人才。

    据了解,5月23日举办的矿业合作大会项目签约推介洽谈会推介了16个矿业项目,现场签约项目12个。这些由举办方精心筛选推出的极具投资价值的矿业项目横跨国内外市场,既有来自国内如河南、内蒙古自治区等省(自治区),也有来自国外如印尼、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家。主要以东盟国家居多,包括印度尼西亚的铝土矿、马来西亚彭亨州穆阿扎姆·沙阿的铁多金属矿矿权、柬埔寨上丁省松昂地区铜金多金属矿勘探等。(矿业界)


地球之美



▲黄河晋陕大峡谷乾坤湾,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西部,地处晋陕大峡谷中段,发育七处连续蛇曲,最大弯度达320度,形成天然太极图地貌。河浍里—白家山湾段河岸高差逾200米,展现典型的深切曲流地质特征。蛇曲群完整记录了黄河中游河道演变历史,为研究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提供重要地质证据。


地质文蕴


    鲁迅先生等的“一论一志”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我国地质事业萌芽期。1903年,鲁迅《浙江潮》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中国地质略论》,在此基础上,鲁迅和他矿路学堂的同学顾琅合著完成《中国矿产志》,这就是“一论一志”。

    《中国地质略论》近万字,分为绪言、外人之地质调查者、地质之分布、地质上之发育、世界第一石炭(石炭,即煤炭)国五个部分。论著使用了地质、地层、地壳、猿人等今天地学领域通用的词汇,最早使用了石墨、石灰、花岗、石炭(即煤炭)等岩石类术语,大量使用太古代、古生代,侏罗纪、白垩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第四纪等中文地质年代名称。堪称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启蒙之作。

    《中国矿产志》是在《中国地质略论》基础上形成的著作,展示了中国18个省份的矿产资源及地理分布,且附录、翻译了日本人调查的《中国矿产全图》,并罗列《中国各省矿产一览表》。(中国矿业报)


    (总策划/廖凤初、雷建斌)

《物化新谈》总第49期 · 开放合作专题(十)|王湘源:中非经贸博览会“物化方案”落实路径思考

33766557

主办单位:湖南省物化所
网站标识码:430000002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2025797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单位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898号
联系电话:0731-89862601     邮编:410114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

  •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ICP备案:湘ICP备2022025797号

  • 联系电话:0731-89862601

    公安备案: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