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地质·诗润物化(第二十二期)| 谢岚茜中英双语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编者按:历史长河奔腾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据省地质院“阅读地质”读书分享活动要求,为持续扎实推进“书香物化”建设,在所党委的领导下,由所团委、所品牌文化中心及所精神文明办联合开展“阅读地质 诗润物化”经典诗词诵读活动。现在,让我们随物化青年之步履,在平仄韵律间徜徉,于古今意境中翱翔,共品华夏文化之韵,同仰国学经典之尊,开启一段诗意盎然的旅程。
今天,由基础公司综合管理部的青春诵读者谢岚茜为我们用中英双语分享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Calming the Waves
北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Listen not the rain beating against the trees.
Why don’t you slowly walk and chant at ease?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Better than saddled horse l like sandals and cane.
Oh I would fain. Spend a straw-cloaked life in mist and rain.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Drunken I am sobered by vernal wind shrill, and rather chill.
In front I see the slanting sun stop at the hill.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Turning my head, I see the dreary beaten track let me go back.
Impervious to wind, rain or shine. I will have my will.
炎炎夏日,我们总渴望一场酣畅淋漓的阵雨,它能够涤荡暑气,滋养万物,带来清凉与生机。每见风雨,总会想起那个在疾风骤雨中特立独行的苏东坡,当同行者仓惶四散,唯有他步履坚定,从容不迫,如痴如醉。
今天我想用中英双语给大家分享苏轼的《定风波》,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一次途中遇雨的小事,展现了他超然脱俗的人生态度,更是一剂治愈现代青年焦虑与迷茫的良药。真正的勇者,从不畏惧风雨,而是在风雨中放歌,披荆斩棘,踏浪前行。
【译文】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一篇醉归遇雨抒怀之作,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词中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映射出一位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其虽处逆境、屡遭挫折仍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这首词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专题策划/所团委 视频制作/品牌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