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群工作 > 地质文化

《物化新谈》总第50期 · 人才支撑专题(十)|李青燕:以“千金市马骨”之诚 筑人才强所新生态


2025年第10期
总第50期

学习路上

    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这是中国工人阶级作为“最进步的阶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必然要求。要紧紧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引导广大劳动者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
                                      ——202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地质湘风

湖南省地质院党委书记 谈文胜
    做仰望星空的有志者。把青春坐标锚定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先“立志”再“行路”,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敢当“逆行者”。做踏浪攻坚的搏击者。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的响亮号召,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做创新突破的开拓者。敢于“揭榜挂帅”、敢当“青年首席”,在前沿领域发出湖南地质的青年声音。
                                                       ——2025年5月22日,在湖南省地质院召开“青榜样 青分享”青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物化新谈

水工环地质中心环境地质院院长  李青燕


    以“千金市马骨”之诚  筑人才强所新生态
    首先,要以“千金市马骨”之诚意吸引人才,创造良好的制度、科研、人文环境,形成“环境好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的良性循环;其次,要以“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之理念育才,依托重大项目与关键课题搭建实践平台,培养出能吃苦、能攻艰、能奉献的人才,让人才在实践中经锤炼、见世面、增才干;然后要以“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决心留住人才,拓宽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完善人才成长发展的体制机制,使骨干人才留得住;最后,要以“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之智慧善用人才,坚持人岗适配原则,建立精准化人才配置机制,使专业人才与地质工作需求深度匹配,在实际地质工作中充分展现其长处。
    人才是我所最宝贵的资产,要在人才招纳、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各方面下一番功夫,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与发展优势,为物化所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他山之石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 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探矿工程处副主任李宽(节选)
    近年来,李宽常年扎根野外一线,每年平均野外工作时长达300余天,参与探获大型、特大型金矿3处,特大型铅锌矿1处,潜在经济价值上千亿元。他带领深部钻探技术创新团队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厅局级科技奖励3项;他本人也荣获中国技能大赛钻探竞赛第一名、山东省青年地质科技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并获评齐鲁最美青年、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地质勘查行业钻探优秀人才。
    作为六队深部钻探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李宽既以身作则投身科技创新工作,更注重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他带领团队参与申报了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重大科研项目,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出了应有贡献。他所在的团队也多次被授予山东省模范职工小家、山东省创新型班组、山东省工人先锋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等荣誉称号,并涌现出了行业“大国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省创新能手等10余人。(中国矿业报)

地球之美


▲被称为“万山之祖”的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以丰富的冰雪和湖泊资源造就了“百川之源”。冰川融水肆意流淌并不断汇入高原湖泊,像一支巨型画笔,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藏北高原,绘就了一幅色彩鲜艳的风景画。

地质文蕴

    中国矿业为民族文化奠定物质基础
    从筹备建党的时候起,中国共产党就高度重视矿工,重视矿山,重视矿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从一开始就与矿业结下不解之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矿工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力分子之一,矿山又是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地方。前仆后继的党员同志深入矿山,动员工人阶级进行革命运动。开滦煤矿、安源路矿、水口山铅锌矿等矿山都是中国共产党最初开展工人运动的重点区域。(中国矿业报)

    (总策划/廖凤初、雷建斌)


《物化新谈》总第50期 · 人才支撑专题(十)|李青燕:以“千金市马骨”之诚 筑人才强所新生态

33766556

主办单位:湖南省物化所
网站标识码:430000002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2025797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单位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898号
联系电话:0731-89862601     邮编:410114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

  •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ICP备案:湘ICP备2022025797号

  • 联系电话:0731-89862601

    公安备案: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