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地质·诗润物化(第二十五期)| 谭昭昭诵读《登飞来峰》
编者按:历史长河奔腾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据省地质院“阅读地质”读书分享活动要求,为持续扎实推进“书香物化”建设,在所党委的领导下,由所团委、所品牌文化中心及所精神文明办联合开展“阅读地质 诗润物化”经典诗词诵读活动。现在,让我们随物化青年之步履,在平仄韵律间徜徉,于古今意境中翱翔,共品华夏文化之韵,同仰国学经典之尊,开启一段诗意盎然的旅程。
今天,由地球化学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的青春诵读者谭昭昭为我们分享王安石的作品《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初入仕途之作。当时他在浙江鄞州做知县,任满回江西老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整首诗借登飞来峰一事抒发胸臆,流露出年少有为的盛气与远大的抱负。
农历鸡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结尾处引用王安石的这首《登飞来峰》,激励全国上下闻鸡起舞、登高望远。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以国家的发展轨迹定义个人的成长坐标,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佑二年冬登临浙江宝林山时有感而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诗的第一句点明所写对象,飞来峰本就不矮,上面再立千寻之塔,因而更觉塔之矗立雄奇不凡。第二句是说,雄鸡一鸣,太阳始出,千寻塔上最早见到太阳的第一缕阳光,这是以夸张的手法形容塔的高峻,为三、四两句议论做铺垫。第三句“不畏浮云遮望眼”,是双关语,一方面承上,写身处千寻塔上,高瞻远瞩,眼界开阔,见识清明;另一方面则暗用西汉陆贾《新语·辨惑篇》中的典故,“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鄣日月也”,表明他对当前政局的情况一清二楚,对为官从政充满了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最后,我引用宋代王安石的一首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闻鸡起舞,登高望远,撸起袖子加油干,继续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发,继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发,继续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进发,在我们广袤的国土上,书写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2017年1月26日)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县(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王荆公、临川先生、王文公。
(专题策划/所团委 视频制作/品牌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