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地质·诗润物化(第二十七期)| 舒晴诵读《爱莲说》
编者按:历史长河奔腾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据省地质院“阅读地质”读书分享活动要求,为持续扎实推进“书香物化”建设,在所党委的领导下,由所团委、所品牌文化中心及所精神文明办联合开展“阅读地质 诗润物化”经典诗词诵读活动。现在,让我们随物化青年之步履,在平仄韵律间徜徉,于古今意境中翱翔,共品华夏文化之韵,同仰国学经典之尊,开启一段诗意盎然的旅程。
今天,由财务资产部的青春诵读者舒晴为我们分享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作品《爱莲说》。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嘉祐八年(1063年)五月创作的一篇散文,全文119字,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情景交融,采用“借影”笔法,以莲自喻,表明其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节。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使人感到清雅,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就很多人了!
【创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1071年),周敦颐来任南康知军。他让人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种满莲花,取名“爱莲池”。周敦颐来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始终保持着兢兢业业的一份志节。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晚号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专题策划/所团委 视频制作/品牌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