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新谈》总第五十一期 · 开放合作专题(11)|黄建权:开放合作汇智聚力 共探物探技术高质量发展
2025年第11期
总第51期
学习路上
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2023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
地质湘风
湖南省地质院院长 张皓
立足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战略与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强化央地协同,共促地质事业转型升级;要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扛稳资源保障责任,破解地质队伍“力量转化”难题,优化职能布局,提高找矿效率;要锚定“十五五”目标,统筹规划布局。补齐基础地质调查短板,针对深地探测及战略性矿产勘查联合攻关,打造找矿突破“湖南样板”,谋划好“十五五”找矿规划;要构建开放格局,提升服务能级。加强与地方政府、国际机构合作,深化与中亚、非洲等资源富集区矿业联动,服务国家海外资源战略布局;要强化创新驱动,夯实人才根基。加快“湖南地质云”建设,推动数据共享,联合申报国家重大专项,共同培育复合型技术骨干,破解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
物化新谈
地球物理调查中心副主任 黄建权
开放汇智 合作聚力
共探物探技术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物探技术作为地质勘探的“千里眼”,在新一轮找矿突破、隐伏岩溶与采空区探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们正直面探测精度提升、复杂地质体精准解译等挑战,亟需打破学科壁垒,协同攻关破解难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打造跨学科创新团队:整合物探、地质等多领域专家,提升综合解译水平,跨专业协作攻克技术痛点;第二,深化产学研融合:联合高校与科研机构,嫁接前沿技术成果,拓展浅表、深地探测等新领域实践,以成果转化培育物探新质生产力;第三,创新单位合作模式:与兄弟单位共建“设备共享池”“人才交流站”,推动技术互补与数据互通,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
他山之石
南京地调中心与所罗门群岛矿业、能源与农村电力部深化地球科学合作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赴所罗门群岛矿业、能源与农村电力部开展访问交流,双方围绕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水资源调查、地质灾害防治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自中所建交以来,双方不断深化战略互信和共赢合作。2019年两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明确指出深化未来地球科学领域合作,此次南京地调中心到访是双方在该领域务实合作迈出的第一步。通过深入研讨,双方达成高度共识,将在基础地质调查、能源资源勘查、实验测试分析、水资源调查监测、地质灾害防治和信息化建设等六个方面深化交流合作。
其间,南京地调中心还拜访了中国驻所罗门群岛大使馆,丁永华公参接待了代表团。他对此次访问议题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希望未来双方在地球科学领域合作共建能取得丰硕成果,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所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地球之美
▲东平洲,位于中国香港东北的岛屿,由于自然侵蚀,岛上布满页岩,成为郊外旅游及地理考察的热点。
地质文蕴
矿业文化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
矿业文化既蕴含人文精神,也倡树科学精神,是爱国奉献、矿业报国的家国情怀,是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是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精神富矿。无论是“李四光精神”“青藏精神”“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新时代地质文化,还是“三光荣”精神、“山东六队英雄地质队精神”“浙江地质七队精神”,抑或是“铁人精神”“鞍钢精神”“石圪节精神”,就像一个个锃亮的文化标签,在波澜壮阔的矿业发展长卷中熠熠生辉。这些富有特色的矿业文化,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
(总策划/廖凤初、雷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