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地质·诗润物化(第二十九期)| 赵拓诵读《望阙台》
编者按:历史长河奔腾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据省地质院“阅读地质”读书分享活动要求,为持续扎实推进“书香物化”建设,在所党委的领导下,由所团委、所品牌文化中心及所精神文明办联合开展“阅读地质 诗润物化”经典诗词诵读活动。现在,让我们随物化青年之步履,在平仄韵律间徜徉,于古今意境中翱翔,共品华夏文化之韵,同仰国学经典之尊,开启一段诗意盎然的旅程。
今天,由科技合作室的青春诵读者赵拓为我们分享明代戚继光的作品《望阙台》。
《望阙台》
明·戚继光
十年驱驰海色寒,
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
洒向千峰秋叶丹。
这首诗概括了诗人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战斗生活,暗寓抗倭斗争的艰难苦困。远望皇帝居住的地方,期盼抗倭斗争能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又借秋景表达了忠贞不渝的爱国、报国之心和不计个人得失的赤子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以“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两句意蕴深长的诗句,高度评价了两院院士为祖国和人民作出的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了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
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这共同构成了科学家的精神坐标,激励科学家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业,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为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译文】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我的心血如同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洒向群峰,染红所有秋叶。
【创作背景】
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奉命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寇,十年间屡克强敌,战功赫赫,基本荡除了倭患,保卫了海疆安宁。戚继光在守卫福建任福建总督时,将福清县的一座山峰命名为“望阙台”。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
——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作者简介】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孟诸,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市)人,祖籍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戚继光风流倜傥,爱好读书,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联合俞大猷等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为祸多年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万历十三年(1585年),受到弹劾的戚继光,被罢免回乡。万历十六年,病死于家中,时年六十一,谥号武毅。
(专题策划/所团委 视频制作/品牌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