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地质·诗润物化(第三十三期)| 李雁诵读《酬乐天咏老见示》
编者按:历史长河奔腾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据省地质院“阅读地质”读书分享活动要求,为持续扎实推进“书香物化”建设,在所党委的领导下,由所团委、所品牌文化中心及所精神文明办联合开展“阅读地质 诗润物化”经典诗词诵读活动。现在,让我们随物化青年之步履,在平仄韵律间徜徉,于古今意境中翱翔,共品华夏文化之韵,同仰国学经典之尊,开启一段诗意盎然的旅程。
今天,由工会办(离退办)的诵读者李雁为我们分享中唐诗人刘禹锡的作品《酬乐天咏老见示》。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是一首回应白居易《咏老赠梦得》的答诗,展现了刘禹锡直面现实、追求生命的充实与自由,面对衰老积极达观的态度。
2014年11月26日,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召开时,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前往看望与会代表,以诗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勉励广大老同志继续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离不开离退休干部这支重要力量,我们要更加激发和保护好他们继续为党和人民奉献的政治热情,以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凝聚力量、发光发热。
【译文】
人谁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
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越收越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总是偏斜到一边。
不再看书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不要说日落之时天色已晚,虽然是流照在桑榆之上的余晖,依旧能够幻化成霞,绮丽满天。
【赏析】

公元836年,64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而他的同龄人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
此诗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有谁怜惜呢?身瘦衣带减,发稀帽子偏,为惜眼不再读书,为延年经常艾灸。诗人以切身感受形象地描绘了老态,是对白诗的附和补充。
后半篇的诗意转向昂扬。虽然年迈体衰,但经历的事多,便能洞悉世事,阅人有如积水成川。想来这也是幸事,为此要放下忧叹,尽享晚年之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为全诗点睛之笔,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希望广大老同志珍惜光荣历史、永葆政治本色,继续以身作则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继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2014年11月26日在会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时的讲话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专题策划/所团委 视频制作/品牌文化中心)




首页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