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群工作 > 地质文化

淬炼·新声③ | 未完待续!TA们透过笔墨,书写青春答卷


    编者按:这个秋天,七位来自物化所的青年骨干,带着求索的热情与成长的渴望,走进了湖南省地质院精心组织的2025年青年骨干人才培训班。

    从专注聆听的课堂到思想碰撞的研讨,从理论积淀到实践启发——这段集中淬炼的时光虽短,却在TA们每个人的专业生涯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出发时,TA们怀揣着对地质事业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期待;归来际,TA们带回了满满的收获与清晰的方向。

    培训中的每一次交流,都拓宽着物化技术的应用视野;导师的每一句点拨,都激发着科研创新的思维火花。TA们中,有人立志深耕深地探测技术,有人聚焦绿色矿山生态修复,有人探索地质大数据,有人瞄准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每一个方向,都紧贴物化所的发展战略;每一份思考,都呼应着新时代地质工作的使命担当。

    现在,让我们一同倾听这七位青年的“淬炼新声”。透过TA们的笔墨,感受思想的蜕变、见证成长的力量,看TA们如何将所学所悟,转化为推动物化所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在扎根大地、勘探未来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答卷。


王欢欢:凝聚团队力量

    王欢欢,1990年出生,安徽滁州人,研究生学历,地球化学高级工程师,湖南省地质学会农业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矿产地球化学、农业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现任地球化学中心副主任。


王欢欢(右一)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地质工作往往是系统工程,需要多专业、多部门的协同作战。本次培训关于团队打造的课程,通过理论讲解和丰富的团队拓展活动,让我对“团队”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仅是人员的简单叠加,而是思想、能力、气质的深度融合。它需要清晰共同的目标来引领,需要健全的制度机制来保障,需要畅通无阻的沟通来润滑,更需要相互信任、彼此补台的文化来凝聚。在拓展活动中,我们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出谋划策、相互鼓励、承担责任,深刻体验了信任、协作、奉献对于团队成功的重要性。

    回到工作实际,我所在的部门、项目组就是一个团队。作为骨干,我不仅要自己业务精湛,更要学会如何带动团队、凝聚团队。要善于发现并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做到人尽其才;要营造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要加强沟通,及时化解矛盾,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更重要的是,要传承和发扬地质人“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将其融入团队血脉,打造一支敢于拼搏、能打硬仗、充满活力的青年地质尖兵队伍。只有团队强,我们才能在新时期地质事业发展的征途上,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时光荏苒,培训虽已结束,但学习永无止境,奋斗正当其时。此次培训,对我而言是一次全面的“赋能”和深刻的“洗礼”。我将把这次培训所学、所思、所悟,切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能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投身于湖南地质事业的伟大实践,为谱写湖南省地质院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李化伟:勇于创新

    李化伟,1988年出生,河南信阳人,水工环地质高级工程师,从事土壤、地下水生态环境调查评价与重金属污染防控工作,主持实施过多个省部级生态环境重点调查项目,现任生态环境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AI技术、新媒体思维与科学创新理念等一系列课程,无不彰显着创新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核心动力。当前,国内外经济格局正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我们前进的根本遵循。我们必须敢于打破思维惯性,跳出传统路径依赖,以全新视角审视问题;勇于攻克关键技术壁垒,掌握发展主动权;更要积极探寻未知领域,不断拓展认知疆界,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地质学作为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融合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构建起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方法。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到工程建设,从环境保护到灾害防治,地质行业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与科技支撑。
作为新时代的地质工作者,我们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使命。既要深入汲取前人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持续探索,也要勇于突破传统思维局限,推动地质理论与技术方法的创新发展,将地质学的理论与实践更广泛地融入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

    在环境保护领域,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可精准监测与评估土壤、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在地理信息产业中,地球物理勘察技术能高效获取地下结构数据,为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提供高精度地质支撑;在新能源开发方面,地质技术正助力页岩气、干热岩等非常规能源的勘探与利用。

    我们应坚持思维创新、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并重,不断拓展地质工作的服务边界。要加强跨学科融合,培育复合型地质人才,提升地质工作的科技内涵与创新能力。同时,积极推动地质成果转化,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推进与重大工程实施提供高质量的地质服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此次培训,我深刻认识到持续学习是个人与事业发展的活力之源。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与实用技能,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思维方式,明确了未来方向。这次培训犹如一座桥,贯通了理论与实践;如一盏灯,照亮了前行之路。我将把所学所感融入实际工作,不断提升自我,为实现个人价值与推动组织发展贡献应有之力。


    (文字编辑/颜玲利)

淬炼·新声③ | 未完待续!TA们透过笔墨,书写青春答卷

33846343

主办单位:湖南省物化所
网站标识码:430000002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2025797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单位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898号
联系电话:0731-89862601     邮编:410114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

  •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ICP备案:湘ICP备2022025797号

  • 联系电话:0731-89862601

    公安备案: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