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工作 > 文明创建

机关淬火炼真金,基层归去种春风 ——一名基层地灾技术员的淬火笔记

    从寒冬腊月到草长莺飞,六个月的时光转瞬即逝,我的双向岗位锻炼即将结束。当离别钟声敲响,回望这段从“手心冒汗”到“眼底有光”的蜕变之路,才真正读懂谈文胜书记“熔炉淬火、长风破浪”的深意:——它熔掉的是坐井观天的狭隘,淬出的是地质人的赤子丹心。此刻,既有破茧振翅的成长喜悦,更怀“欲别频回首”的不舍深情。回想谈书记提出的三个问题,我想已有了自己的答卷。做了什么?做了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留下什么?留下了一些将基层视角的“泥巴味”。带回了什么?带回了一座八宝库。 一、破“坐井观天”之障,立“穿云望岳”之志 初到院地灾室那日,我这个在基层敲了十年危岩的技术员,攥着磨出包浆的地质锤,面对全省防灾的青铜编钟,竟寻不着合奏的律吕。十年山野锤炼的肌肉记忆,在省域防灾的宏阔乐章前,第一次听见了本领恐慌的回声。好在有处室的“俏姐”为我递上了一条“遮羞布”,那是近年来的政策、地灾室发文汇总、历年来的工作总结。我如饥似渴的学习,恶补之前的差距。通过这些文件资料的学习以及几位领导的耐心解释,我逐渐适应了处室的相关工作。了解地质院三级防控体系、全省一盘棋等基本概念,更学习了我省地灾分布及发展规律。通过6个月的不断学习,从基层防治“末梢神经”到全省防治的“神经中枢”。这份蜕变,绝非简单的视野抬升,而是认知坐标的重构。当个人的地质锤开始敲击省级防控体系的青铜编钟,我听见了"小岗位"与"大民生"的和鸣——那正是穿云裂石的望岳之志,在天地间激荡的回响。 二、破“一叶障目”之困,立“万里成图”之观 在地灾室工作期间,我负责的主要工作中有一项是地灾信息的OA报送。在基层工作时,我也很不理解,总觉得这样的报送没有意义,增加负担。可实际参与到全院这项工作中去,才知道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地质院支撑了全省120个县区的地灾技术支撑。正是这一张大网,兜住了全省的安全底线。数据报送看似毫不起眼,甚至无关紧要。但却是点滴的真实反映,只有对这项数据的真实全盘掌握,才有我们全省一盘棋的基础。也才能体现我们地质院在地灾防治中起到的真正作用,更是为我们自身,强化职能定位提供充分的依据。邓处"有为才有位"的箴言在此得到验证:地质院的技术权威性,恰源于对每一条"数据基因"的精准解译。从"一叶障目"到"万里成图",不是视野的简单拓宽,而是认知维度的升维:基层报送的每个数据单元,都是全省防灾战略图的等高线;而地质院的职能的体现,正建立在用120个县区"数据等高线"精准勾勒出的安全海拔之上。 三、破“急水过滩”之躁,立“长河筑坝”之智 在参与财政厅调研报告的过程中,我打开了眼界学习到了很多其他省的优秀经验与做法,但在转化过程中却出现了难题,他山之石何以攻玉?成了困扰我的难题,每个省有每个省的特殊情况,生搬硬套是万万不行的,一口吃成大胖子也是行不通的。这时邓处教导我们要“风物长宜放眼量”,要结合湖南省的历史情况把其他省的政策为什么这样制定,掰开了揉碎了弄懂了,再融合进我们的建议中来。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我们在四川、陕西、云南的政策中,找到了适合湖南的“辣椒种子”。通过这项工作的深入参与,我认识到地灾防治不是“补丁工程”,而是“为子孙留青山”的百年大计。我们的思维必须要从“汛期救火”到“百年治灾”形成转变。今日地灾防治的政策谋划,当如湘江河上的"飞羊堰"——既挡得住百年一遇的暴雨狂澜,又灌得活千里沃野的辣椒秧苗。这般"长河筑坝"之智,方是"为子孙留青山"的真谛。 四、破"孤岛悬灯"之圈,立"四水归流"之局 通过6个月的工作,我深刻认识到地质院三级防控体系恰似湘资沅澧归洞庭——唯有百川合流,方能安澜三湘。过去的基层工作中,我们难免不各自为战、画地为牢。总认为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可以了。每年的地灾技术支撑都是常规动作的各扫门前雪。但如今这种孤岛思维明显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形势,在极端气候频发的大背景下,全院一盘棋的三级体系支撑显得尤为重要。从“资兴、南岳、新晃”等地暴发的重大地质灾害情况来看,地灾防治不再是各个单位的“独奏曲”,而是院调度、市州牵头、县级支撑三级防控的“交响乐”。作为从事地质灾害工作的一员,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全院一盘棋的重要定论,真真切切地放下架子与成见,踏踏实实地融入院构建的三级防控体系当中去,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技术支撑的效果,体现出我们地勘单位所肩负的事业职能。临别回望这六个月,终于读懂"四水归流"的深意:地质灾害防治从来不是独守孤灯的悲壮,而是让每盏灯连成星河的气象。带着三级体系锻造的"防汛图"返乡,我定将基层的"沅澧支流"融入全院"洞庭格局",以万川归海之势,守护三湘大地岁岁安澜。 五、破“项目至上”之执,立“人民至上”之诺 在地灾防治工作中,我曾陷入“重市场项目轻公益职能”的困局,基层实践中,地灾技术支撑常被视为“高投入低回报”的苦差事,但若仅以经济效益衡量,便背离了地灾工作的根本使命。地质院去年出台的考核倾斜政策,张皓院长在2025地灾防治部署会上强调:“地灾技术支撑是守护全省安全的生命线,必须与市场项目划清本质界限。”铁军院长指出“地灾事业是人民至上的大民生,而不是精打细算的小算盘”,这些都无疑告诉我们,地灾人应有更大的担当。正是这份担当,将百姓的“一枝一叶”化作民生工程的根系。让我回想起,基层技术支撑发放明白卡时,那位将卡片供于神龛的老大娘,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场景让我顿悟:地灾防治的“行善积德”,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风险管控,更是“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的初心淬炼。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隐患台账、深夜值守的灯火,实则是“民生温度”与“安全底线”的交织,是“国之大者”在基层的具象化。从“项目至上”到“人民至上”的破立之变。本质上是把地勘人的价值坐标永远锚定在“老大娘的神龛”与“万家灯火的安宁”之中。此去征程,当以“枝叶关情”的细腻、“百年治灾”的坚韧,在三湘大地上书写新时代的“地质为民”答卷。 六、破“农家小院”之隘,学“博采众长”之法 初入地灾室时,我仿佛一名守着自家灶台的乡间厨子,仅凭几道"土法防灾"应对山野危机。得益于平台的机会,让我如踏入藏经阁一般:院士讲堂里"医学地质"的跨界论道,是宗师指点迷津;资兴八面山浅层楠竹促发滑坡的发现,如古籍中暗藏的治灾心法;地灾所的技术革新,恰似各派秘而不宣的独门绝技。这场博采众长的修行,彻底打破了"闭门造车"的局限。在防灾技术的"武林"中,我见证了多元智慧的碰撞:地灾所将遥感云图与地灾点时空轨迹叠加复盘,如同峨眉派"金顶云霞剑法";矿调所研发的1:1万数据录入小程序,化繁为简如武当太极;全省复盘报告中六大灾害区域规律总结,堪比少林藏经阁中的《易筋经》;遥感所运用InSAR技术捕捉毫米级地表形变,更像唐门暗器般精准犀利。这些散落江湖的"招式",经系统性梳理后,成为破解"农家小院"思维困局的密钥。如今归去,背囊里已装满各派"秘笈"。但最珍贵的,是悟得了:防灾事业没有独门绝技,唯有以"辣椒炒肉"的包容智慧,将院士理论与楠竹规律、云端剑气与山民口述、星象图谱与田间地灾簿烩作一炉,方能烹出守护万家灯火的"地质湘味"。 七、破“机关滤镜”之误,立“根系共生”之识 谈书记在启动仪式上曾强调要“不要有镀镀金走过场的想法。要经风见雨、要换位思考、要双向奔赴、更要相互成就”。坦诚地说,一开始我确实带着“镀金”心态,甚至对机关工作抱有天然滤镜——不就是发发文、盖盖章、开开会吗?这种成见正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申公豹所言:“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它遮蔽了真实,让人困于表面认知的牢笼。直到亲身参与财政厅调研资料收集时,我才惊觉这座“大山”的虚妄。当秦英译将全国近十年政策文件系统归纳交于我手,当邓处扶着老花镜逐字推敲材料至双眼通红,当栋哥忍着伤痛将30页报告淬炼为5页“干货”……那些我曾以为简单的“几页纸”,实则是无数人用智慧与心血凿穿成见之山的凿痕。正如电影中哪吒以“我命由我不由天”打破魔丸偏见,机关工作的每项政策,亦是用“标点的精准”平衡基层需求与高质量发展,用“段落的温度”链接民生冷暖与发展速度,用“条款的共鸣”调和顶层设计与基层呼声。这段经历让我深刻领悟:破除“机关滤镜”的本质,是打破对体制化工作的刻板标签。而真正的“根系共生”,唯有以躬身实践为斧,以共情理解为镐,才能移开成见之山,让政策的根系深扎大地,开出民生的繁花。 八、破“管中窥豹”之弊,行“见叶知秋”之思 这六个月来,通过参与全省地质灾害的分析复盘工作学会了复盘思维,复盘思维的本质在于突破“管中窥豹”的局限,即从局部、片面的认知中跳脱,通过系统性回顾与深度分析,实现“见叶知秋”的全局洞察。谈书记在启动仪式上提到的第二只眼看地质其实也是说的要运用“鹰眼效应”,跳出自我视角,以俯瞰全局的立场分析问题。张皓院长在《给青年人讲点哲学》的分享会上也提到对事物的认识就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在地灾防治工作中“管中窥豹”之弊,弊在只追现象、不查本质,只盯数据、不溯根源,只重个体,不重区域;而“见叶知秋”之思,贵在从单一灾点推演区域风险,从单点特征推测区域共性,从多点归纳总结成灾规律。 六个月的双向锻炼,像一场重塑认知的锻造——在地质院的熔炉里,基层带来的“土法子”被淬炼成真金:破除了坐井观天的局限,学会了用全省视野丈量隐患;打破了孤岛思维,读懂了三级防控体系背后的系统逻辑;更在参与政策制定中明白,防灾不是修修补补,而是需要百年大计的远见。如今带着这些收获重返基层,那些在数据洪流中摸清的全省脉络,在跨领域交流中学到的创新技术,在深夜研讨中悟透的为民初心,都将化作守护乡村的“春风种子”,让老大娘供奉明白卡的神龛前,永远亮着安心的灯火。此去山高路远,但淬火过的地质锤自有回响:每一次敲击,都是省级防控体系与基层实践的共振;每一页隐患台账,都在为三湘大地的岁岁安澜写下注脚。这就是双向锻炼给我的答案:真金在烈火中炼成,春风从深耕处生长。  

机关淬火炼真金,基层归去种春风 ——一名基层地灾技术员的淬火笔记

33621991

foot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网站标识码:430000002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2025797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单位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劳动西路256号
联系电话:0731-82961025     邮编:410015
领导信箱:hn.ygs@qq.com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

  •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ICP备案: 湘ICP备2022025797号

  • 联系电话:0731-82961025

    公安备案: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