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院院属网站群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重要回信精神①

发布时间:2022-11-03 10:20

地勘一分院党支部组织党员和职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的重要回信精神,与会人员结合自身工作畅所欲言表达了决心和感想。他们纷纷表示,要牢记总书记嘱托,传承和发扬“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立足岗位,加强学习,练就过硬本领,把奉献之心、创新之志融入地质事业,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添砖加瓦。

1.jpg


立足平凡岗位 抒写地质荣光地勘一分院  王希林

      10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回信内容饱含着对地质工作者的深厚情怀,体现了对能源资源安全的高度重视,为深入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指明了方向,这是对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鼓励与鞭策。作为一名基层地质工作者来说,我深感自豪,备受鼓舞。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是在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写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具有非同寻常的时代和背景意义。凝望历史长河,从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十年时光不过弹指一挥间,这非凡十年注定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这十年也是我个人不平凡的十年,十年来,我从“地质小白”不断学习地质找矿的各种新理论,野外工作中努力掌握地质工作的各种技术手段,逐渐成长为单位的中坚技术力量,成为一名“光荣地质人”。地质工作者是地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我们每个技术人员都要有为祖国地质事业奋斗终身的觉悟,成为自然资源调查湘军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近年来,地勘行业陷入低谷期,很多人出现了浮躁的情绪。但反观前辈们的经历,回顾以往李四光、章鸿钊等地质先行者是如何在荒芜中开拓前进,为百年地质事业打下坚实基础的,我们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当前的条件比之前不知强多少倍,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无论平台大小,都坚定不移地做好本职工作。反思自身,总结经验教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么多杰出的前辈们都是从一个个普通的地质队员成长起来的,只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做出成绩,不断提炼自己,才能让能力提升,才会获得更广阔的平台和视野。今后,我们要不断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中汲取奋进力量,抢抓新的发展机遇,不畏艰险,勇毅攀登!

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要加强科技攻关。科技创新也一直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几年,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我们地质勘查工作的效率。从以前的地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老三样,到现在的遥感、无人机、三维地质扫描等,地质调查进入了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以地灾滑坡为例,现在可以从遥感影像上来判别,结合现场调查、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物探等方法来对滑坡进行详细调查,后施加观测、监测等手段,后期运用挡墙、抗滑桩等防护手段,能够做到对一个滑坡由外到里、由产生到发展、由发生到防治全方位的诊断。地质工作者就像一位医者,调查手段就像是医生的听诊器,防治措施则是手术刀。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创新精进,为强国复兴做出贡献。

初心犹未改,我们有撼天动地的地质魂。平凡处见伟大,我们是不惧风雨的地质人。荒芜人烟的山野、气候恶劣的无人区、布满荆棘的山林都有我们匆匆的足迹。从寒风凛冽到烈日炎炎,从一马平川到崇山峻岭,任寒风刺透身体,任汗水浸透衣服,任荆棘划破皮肤,我们轻伤不下火线,必定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地完成每一项任务。我们敢打敢拼,不惧艰辛。我们吃苦耐劳,勇于奉献。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奋战在地质一线,我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三光荣、四特别”的地质精神,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践行着为地质事业奉献自己青春的诺言。



文图:刘大勇 王希林

编辑:文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