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家风 | 最是家风继久长
日期:2024-07-11 10:25
来源:
二等奖获得者:杨益
最是家风继久
中国传统文人以修齐治平为人生理想,无不从德入手,正家风、酵家教、立家规。姚崇“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的宰相家训;范仲淹做官几十年,未增加一名仆役的言传身教;张英“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悉心教诲……这些家训不仅德泽子孙,而且成为古人修身齐家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及家风,更是将“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首次写入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地质人的“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中国地质大学“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传承。说起我家的家风,没有令人动容的特别之处,即“和气、忠孝、勤廉”,无外乎些浅显易懂的家教小故事,但深植于我心,伴随我的成长。
至于“和气”,得从我的外婆的故事说起。外婆曾经也是一名村妇女主任,在那段艰苦岁月,她帮村里很多孕妇接生,还亲自上山采药帮村里人治病,不计任何报酬,村里时常有人给他送鸡蛋,但是她都拒绝了,说我虽然带着五个孩子,但是国家每个月发的粮票足够我们一家子生活了……之前每次回曾经的村子,村里人对外婆还是有说不完的感激。
对于“忠孝”的启蒙,还得从搬凳子吃饭说起。自我有记忆以来,外婆就和我们住在一起,在我读高中开始,外婆就开始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生活成了很大的困难,对于照顾者来说也需要极大的耐心,外婆其他的子女因为各种繁忙没什么时间照顾外婆,我的母亲毅然决然地说:“没关系,以后一个孩子也是要照顾母亲的,不管几个,我都要照顾好我的母亲”。就这样,给外婆每天做好营养餐,把外婆打理得干干净净,每天带外婆出去散步,日复一日,照顾了近二十余年,我的父亲作为女婿也毫无怨言,我空时在家也承担了照顾外婆的一分子,虽然那时的我不太明白其中的奥秘,但是从外婆每天的微笑,清醒时候对我的夸赞时,让我干劲十足。“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难怪有人会说: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生命交界处的链接,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更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我为儿时父母让我尽“孝”的传递而自豪。
对于“勤廉”的影响,得从父亲的故事讲起。父亲曾经是一名解放军,在他的意识里有着严明的纪律和规矩,从小对我的教育也是很严格,我小学的时候他转业回来成了体制内的一名公职人员,随着时间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有一次,我和母亲逛街,快回去的时候,手上提了很多超市采购的东西,当时也是过节时间,车子很难打到,母亲打电话给父亲能否安排车子送回去,父亲决绝地拒绝了,说这么近的地方自己想办法回去.那时母亲就开始嘀咕:你爸从来不为家里谋一点点私利,连安排个车子这种小事也喊不动,跟着他没享一天福。过年过节,我也见过送礼的打电话,父亲总能说不在家回绝,父亲挂完电话,长舒一口气跟我说:我小时候是农村长大的,直到我去当兵了我才吃到了饱饭,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我在部队里坚持学习,考上了军校,现在的日子很好过了,我们又不追求奢靡的日子,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就很幸福啦。莫伸手,伸手必被抓。我现在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很多好朋友,过生日时,有个好朋友送了个好看的饰品,我很高兴给父亲看,父亲顿时皱起眉头:“我不管这东西谁送的你都要退还回去,第一价值太高的东西你也不需要,如果需要你跟我说,我用存款帮你买;第二不要影响家庭关系,你自己很优秀了,你也不需要其他什么东西去修饰。”父亲的这些话让我醍醐灌顶,也让我更加自信和努力。
家风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也是民风社风的根基。家风是一个家族的灵魂,它不是挂在嘴边的唠叨,也不是贴在墙上的名言警句,它是几十年如一日,几代人共同遵守的一个准则,已成为一种习惯的“动作”。我们只有在严谨、良好的家风熏陶下,才会健康幸福地成长。(文/杨益 编辑/胡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