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是如何炼成的?| 系列报道②
导读:近日,省物化所湖南409地质科普园(永州市科技馆)成功获评中国地质学会“地学科普研学基地”。这是继2023年获评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省科技厅推荐的“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后,省物化所再次斩获国家级科普殊荣,先后实现了省地质院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地学科普研学基地“零的突破”。
作为扎根湖南的专业地质队伍,省物化所一直在地质领域深耕不缀,是什么让他们迈出了科普的步伐?是什么让他们能在科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湖南物化”公众号将推出《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是如何炼成的》系列报道,为大家讲述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湖南409地质科普园(永州市科技馆)的建设发展历程。
人才聚起能量 团队成就事业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湖南409地质科普园(永州市科技馆)能成功申报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不仅依托园区内种类丰富的科普场所和设施,而且依赖一批具有过硬专业技术和较高综合素养的科技科普人才。
人才是最大底气
科普园依托单位是省物化所。省物化所现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82人,正高级职称16人,副高级职称222人。拥有硕博学历人才62名,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其中,省物化所已成功申报一批科普师,其中,正高1人,副高5人,中级4人。专业技术人才涵盖了生态环境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新能源地质、地质科研、地质灾害防治、测绘地理信息、国土空间规划、地质勘探等地质矿产各个领域,为打造国家级自然资源科普示范基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平台是最强动力
科普园发展的最强动力在于平台支撑。省物化所依托全省自然资源系统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地质系统首个“湖南省地质新能源勘探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首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等高端科研平台,为科普园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科普资源和海量数据。通过先进技术应用与创新展示手段,这些平台能有效向社会公众和青少年生动呈现科研过程与成果,不仅激发大众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兴趣,更显著提升了全社会的自然资源科学素养水平。
作品是最好见证
科普作品是科普园发展的生动见证。通过精心打造原创内容与专业化团队,实现了科普传播的深度与广度。科普园立足地质特色,汇聚专业人才,组建了一支地学知识科普队伍,以“抽丝剥茧”的讲解艺术,将复杂科学原理转化为易懂知识,既培养公众逻辑思维,又激发创新意识。近年来,科普成果丰硕:朱丽芬《元素的奇妙旅行》、李明陆《无处不在的重力》、王克营《2060年:零碳的一天》等优质作品在湖南省科协“科普3:30”专题直播;原创图书《三湘大地地下之“火”》与科普视频《“硒”望》相继推出;团队更在省市级科普讲解大赛中斩获7项奖项,充分展现了科普创作与传播的卓越实力。
人才汇聚能量,团队铸就事业。省物化所这支专业科普团队以创新为笔、以专业为墨,在打造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的征程中,走出了一条“科研筑基、人才聚力、创新表达”的特色发展之路。他们不仅将深奥的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科普作品,更通过多元化传播手段,让自然资源科学走出实验室、走进大众生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国家级科普基地的责任担当,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贡献着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
(文/肖超、曾丽 文字编辑/颜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