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群工作 > 文明创建

节日科普 | 清明知多少?

    清明,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从节气角度看,每年公历4月4至6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5°时,便是清明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按现行公历,目前清明节在4月4日、4月5日、4月6日这三天中的某一天,2025年的清明节是4月4日,星期五,农历三月初七。从节日层面讲,它是人们缅怀祖先、慎终追远的重要时刻,也是亲近自然、享受春光的欢乐节日。


清明节的起源与发展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纷纷效仿,在这一天祭祖扫墓,历经历代传承,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固定的风俗。

    最初,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到了唐朝,唐玄宗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此后清明与寒食逐渐合并。宋元时期,清明节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合了上巳节荡秋千、踏青等习俗活动,最终形成了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兼具踏青郊游等丰富活动的传统节日。在历史的长河中,清明节的重要性不断凸显。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唐朝时,清明作为节日开始形成,并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部分习俗。明清时期,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更为盛行,不仅要备酒供品,还要素服诣墓。民国时期,清明节被定为国定假日,也称民族扫墓节,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1、祭祀扫墓

    祭祀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是人们对祖先“思时之敬”的体现。按照旧习俗,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扫墓的形式和内容有所简化,但缅怀祖先的情感始终不变。人们会前往墓地,打扫墓园,献上鲜花,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与敬意。

    2、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踏青也成为清明节的重要习俗。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既追思先人,又能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愉悦心情。如今,每到清明节,公园、郊外等地到处都是踏青游玩的人们,他们漫步在春光里,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着春天的气息。

    3、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历史十分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能增进健康,还能培养勇敢精神,深受人们特别是儿童的喜爱。在一些地方,清明节期间还会举办荡秋千比赛,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

    4、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如今,放风筝更多是作为一种娱乐活动,人们在放风筝的过程中享受春日的快乐。

    5、插柳

    在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家家户户在清明节这一天有插柳的习俗。人们在门头上插柳,在屋檐下挂柳,妇女头上簪柳,男子身上配柳,儿童吹柳管。关于插柳的原因,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也有人认为柳在人们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可以防止鬼的侵扰迫害。

    6、特色饮食

    青团: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柔和,然后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通常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皮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

    蒿饼:清明节农村中还有蒸制蒿饼的习俗。蒿饼类似江南的青团,制法是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蒿汁与米粉融合成一体,以肉、蔬菜、豆沙、枣泥等做馅,纳于各种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芦叶垫底,入笼蒸熟。蒿饼颜色翠绿且带有植物清香,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来馈赠或款待亲友。

    馓子:中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近火寒食的风俗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馓子却深受世人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清明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孝道和感恩情怀的体现,让人们在缅怀祖先的过程中,铭记家族的传承和先辈的功绩;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诠释,人们在踏青等活动中,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美好,体悟生命的轮回和不息。同时,清明节还促进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团聚,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共同追忆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


清明节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变化

    在现代社会,清明节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传统的祭祀扫墓、踏青等习俗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人们通过这些活动,延续着对先人的思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明节也在不断变化。祭祀方式逐渐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烧纸钱、放鞭炮等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文明环保的方式来缅怀先人,既表达了情感,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和火灾隐患。此外,清明节期间,各地还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会、民俗展览等,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清明节

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的传统节日
它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让我们在缅怀先人的同时
也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春天的美好

希望大家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
传承和弘扬清明节的文化传统
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


    (文/党群工作部提供)

节日科普 | 清明知多少?

33632828

主办单位:湖南省物化所
网站标识码:430000002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2025797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单位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898号
联系电话:0731-89862601     邮编:410114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

  •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ICP备案:湘ICP备2022025797号

  • 联系电话:0731-89862601

    公安备案: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