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群工作 > 地质文化

【10月19日】物化新谈——创新驱动(六)


2024年第31期

总第31期


学习路上


    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要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要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地质湘风


省地质院党委书记  谈文胜

    湖南地质人的血脉里流淌着敢于创新、勇于创造的强大基因,科技创新始终是支撑和引领湖南地质工作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深刻领会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和核心地位,用科技创新的思想伟力指引发展方向、提升发展能级、破解发展难题、锻造发展动力。要正确认识地质科技的发展态势和问题短板,立足湖南区位优势、专业技术优势和地质产业优势,努力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湖南地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要精准发力科技赋能的全新动能和崭新局面,务必要在科创能级、地质新质生产力、提升科创能力、融入区域格局、凸显人才优势、构建科创生态上实现“六大突破”,重点实施好拓圈破层、平台赋能、人才强青、沃土厚植、双轮驱动、成果赋值、生态重构“七大工程”。他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入新时代湖南地质新征程,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南地质,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5月30-31日,在湖南省地质院首届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物化新谈


地球化学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秘书 徐雪生



    能源地质中心副主任蔡宁波:科技创新是地质工作永恒的课题。我们应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高精度分析测试手段等,提高地质调查及研究的效率和精度;同时创新工作模式,加强多学科合作,融合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数学地质等领域的知识,共同解决复杂的地质问题。鼓励敢于创新,激发团队成员勇于提出新想法、新方法,营造创新氛围。 

    面对我省缺煤、无油、少气能源现状,做好能源地质调查及研究工作,要开拓新的能源地质工作及研究领域,可从以下三个领域作为理论创新和技术攻关的新阵地:一是洞庭湖盆地页岩油。目前国内油气地质领域具有“进源找油、近源找油”的趋势,洞庭湖盆地大规模发育中新生界泥页岩,具有较好页岩油前景。二是深部煤层气。目前国内煤层气工作重点具有向中低煤、深部转移的趋势,全省深部煤层气地质条件及资源潜力不清,亟需攻关。三是浅层页岩气。目前四川盆地外缘构造复杂区已实现浅层页岩气的突破,在我省深部页岩气未实现突破的背景下,浅层页岩气可作为能源地质调查及研究的一个突破点。


他山之石


    地质所研发的大比例尺剥蚀深度填图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比例尺剥蚀深度填图方法”近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方法突破了国内外剥蚀深度填图缺乏规范指导的技术难题,填补了大比例尺剥蚀深度专题填图空白。

    地质所同位素热年代学研究团队开展了1∶5万等大比例尺、带标准地质底图的剥蚀深度专题试点填图探索工作。由于剥蚀深度填图的特殊性,以往的常规地质填图方法已不再适用。研究团队开展调研,并总结国际小比例尺热年代学填图的方法和经验,研究探索区域地质体剥蚀深度调查方法以及大比例尺区域剥蚀深度专题填图方法和图面表达方式,最终完成了多幅专题试点填图工作,总结形成了大比例尺剥蚀深度填图方法。

    该方法系统建立了1∶5万等大比例尺的区域地质体剥蚀深度填图规则,主要创新点包括:创建了研究区域的野外工作点位和工作路线的布点布线规则;创建了适用于热年代学研究的野外观察和记录规则;创建了野外采样规则;制定了适用于热年代学研究的选矿规则;对Low-T Thermo软件进行改进并用于热历史模拟分析和剥蚀量计算,提高了中-高温度段热历史模拟精度;采用等值线表示剥蚀深度,直观地表达研究区内的剥蚀程度和剥蚀深度变化情况等。

    利用该方法开展区域剥蚀深度填图,精细刻画区域内不同部位剥蚀深度的差异,对指导区域矿产勘查勘探及找矿突破也具有实用价值。(地质所) 


地球之美



▲罗布泊大耳朵,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北部,研究显示,“大耳朵”实测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其形状实际上是罗布泊在不同滞水期积聚的湖滨盐壳,在太阳光下折射出的不同色彩轮廓。盐壳中的氯化物等盐分高度集中并生成光谱反射性的晶体物质,在卫星照片上形成较浅色调的耳轮线。

地质文蕴

青藏精神
信仰坚定
不畏艰难
持之以恒
团结合作
开拓创新

    自然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在雪域高原上搞研究工作,是长期的、艰苦的,需要用青春的时光丈量每一寸冰冷的岩石,需要用科学的眼光搜寻每一处绝无仅有的地学现象。这一定是艰难与喜悦共享,苦行与浪漫同在。这种驱动力绝非金钱能抵,而是决胜青藏高原的信念;这种成就感,绝非功利,而是对“青藏精神”的信仰!青藏地质科研工作本质上是思维品质的提升,是科学空间的拓展,是精神价值的升华!


    (总策划/廖凤初、雷建斌)

【10月19日】物化新谈——创新驱动(六)

33481115

主办单位:湖南省物化所
网站标识码:4300000027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2025797号
技术支持: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

单位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898号
联系电话:0731-89862601     邮编:410114
公安机关备案号: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

  • 主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

    ICP备案:湘ICP备2022025797号

  • 联系电话:0731-89862601

    公安备案: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2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