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物化新谈——数字支撑(二)
2024年第20期
总第20期
学习路上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深刻演变,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断加速,智能产业、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极大改变全球要素资源配置方式、产业发展模式和人民生活方式。中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持续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把握数字时代新趋势,深化数字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2023年9月4日,习近平向2023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致贺信。
地质湘风
省地质院院长 张皓
要提高思想认识,从保障能源资源安全、促进事业转型发展、响应国家政策导向以及紧跟成功案例示范等方面进一步统一思想,从赋找矿之能、赋技术支撑服务之能、赋服务中心大局之能等方面进一步明确数字地质的作用。
要落实工作机制,院地信室统筹调度,地信所全面支撑,各所协同发力,坚持“一盘棋”思想推进“三库一中心N应用”建设。
要抓好基础工作,做好存量数据分步骤分类别入库、增量数据实时入库,推进数据共享、产权保护以及网络安全等系列工作,夯实我院数字地质建设基础。
——2024年6月11日,在召开“上云用数赋智”攻坚暨数字地质建设推进工作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物化新谈
副总工程师羊春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核心是资源增储和品种补缺。我省地面地质调查程度较高,如何实现突破呢?从哪里入手,去哪里勘查,到哪里钻探,都需要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提供基础支撑。
60余年来,省物化所开展地质工作积累了海量的区域重力、航磁、地磁、地球化学等地质数据,前人对其中的部分异常进行了查证,为大量矿产地的发现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市场萎缩,这些地质数据逐渐沉睡。深部大矿和浅部小矿形成的异常幅度相当,这也是地球物理的多解性,被忽视的宽小异常,也许就是深部大矿的暗示。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唯有唤醒这位“睡美人”,激活她的血液,让地质数据流动起来,孕育新的宝贝,才能实现新的重大突破。
激活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潜能,为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首先要建立查询平台、共享渠道和数据分级,确保数据安全;其次要梳理数据内容、理顺拓扑关系,筛选使用对象,确保数据效能;然后要建立数据分析方法和展示模型,确保数据内涵重现,最终实现服务行业、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目的。
大数据中心副主任 谭湘荣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测绘院院长赵璧:省地质院大力实施“一体两翼三支撑”发展战略,用好数字技术、发挥支撑作用,推动地质工作数字化转型,实现全省地质工作“上云用数赋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全面加强新技术的应用。积极引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积极引进和培养数字化人才。根据事业发展、产业转型需求,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数字化人才,以数字人才为驱动,依靠科技创新优势,不断推动地质工作数字化转型提质增效。三是建立持续优化工作机制,通过持续监测和分析数字化转型的效果,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并持续优化数字化转型策略和实施路径,分阶段、分重点推进数字地质建设,强化数字赋能,推动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
它山之石
山东地质工作 | 数字赋能:激发高质量发展澎湃动力
近年来,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积极投身测绘地理信息与地质大数据开发应用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建设了山东省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高分济宁数据与应用中心、地理信息数字孪生创新实验室、山东省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实验室等一系列科技创新平台,彰显了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卓越实力。
◆兖州区自然资源空天地一体化动态监测平台
围绕提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鲁南院精心打造了“自然资源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平台”与“自然资源智慧平台”,深入运用卫星遥感、GNSS、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云计算及地理信息系统等前沿信息技术,建立健全“监测范围全、线索发现早、问题定性准、核查处置快、监管决策严”的监测监管新机制,实现了自然资源要素的系统整合与分析。
积极助力地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修复工作。凭借“遥感+地质”的优势,依托高分济宁数据与应用中心,成功研发“智慧环保多源卫星遥感监测平台”,综合运用深度学习和视觉AI技术,提供卫星遥感数据的专题智能解译服务。依托自然资源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研制了采煤塌陷地大数据平台,实现了采煤塌陷地InSAR监测、一张图应用、大数据分析、业务办公管理及统计分析等应用功能,有力支撑各级政府及重点能源企业及时、动态、有效监测采煤塌陷地变化,提高采煤塌陷地治理及管理效能。
◆自然灾害风险应急指挥平台
为提升应急响应能力,鲁南院与应急主管部门合作,研发了自然灾害风险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利用高精度实景三维地图数据,实现灾害应急多要素信息的二三维联动、精细化管理和可视化指挥。该系统集灾害应急多要素信息一张图应用、应急指挥、模拟演练和信息管理等功能于一体,通过对承灾体的全方位、立体化观测和分析,整合数据资源,构建洪涝灾害和化工园区火灾的应急场景,支持模拟演练、优化区域防灾救援物资储备和人员调配,显著提升了应急救援管理水平。(山东地矿)
地球之美
▲ 安集海大峡谷,发源于天山山脉。安集海河通过长年冲刷,在通古特附近冲出天山峡谷,在天山北坡下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冲积扇,河水在元兴宫以北约七公里处的平原丘陵地带,切出万丈悬崖绝谷,河谷冲击扇规模宏大,以伞形向北张开,堪称地质奇观。
地质情怀
黄山天下雄,莲华支苍穹。
团团三百里,层层生青松。
花岗石为基,万古独峥嵘。
围以千枚岩,丛生百丈峰。
大小七十二,一一垂丹青。
我来黄山游,以偿平生梦。
——《黄山游》节选 冯景兰
冯景兰,地质教育家、矿床学家、地貌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是中国矿床学重要奠基人之一。
(总策划/廖凤初、雷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