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存高远启新程,遥感青年展担当 ——湖南省遥感所新进职工培训心得体会选登
春潮涌动催人进,扬帆奋进正当时。2025年3月10日至14日,湖南省地质院直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入职培训班在长沙市委党校圆满举行,为新一代地质人擘画了奋进蓝图。院党委书记谈文胜在开班仪式上以“志存高远、心怀大局、锐意进取、求知若渴”为核心寄语新职工,强调地质工作者要以“站排头、挑大梁”的担当融入“三高四新”战略全局,既要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又要锤炼攻坚克难之能,在服务国家资源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彰显新作为。院长张皓在结业仪式上进一步提出,新职工要锚定“一体两翼三支撑”发展战略,聚焦主责主业,扛牢找矿首责、深化改革创新、强化科技赋能,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湖南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指出,青年人才需以开放合作的视野拓展“地质朋友圈”,在“走出去”中锤炼本领,在“深扎根”中厚植情怀,将个人成长与单位发展、行业进步紧密相连,为保障能源资源安全、服务民生福祉贡献智慧力量。
湖南省遥感地质调查监测所的新进职工们深受鼓舞,在培训中不仅汲取了专业知识,更将谈文胜书记的殷切嘱托与张皓院长的实践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他们以笔抒怀,字里行间激荡着初入职场的赤诚与抱负:立志以遥感技术赋能生态保护,聚焦地质找矿技术创新突破,谋划以开放合作开拓海外业务新局。新一代地质人正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谈书记指引的“明灯”下,迈出铿锵步伐,书写属于他们的地质华章。
隆武宁 资源勘查中心
作为2024年省地质院新入职人员,经历了充实的培训后,我收获颇丰。此次培训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这个非地质专业出身的新人,得以融入地质事业的大家庭,深刻理解地质精神,并在跨界的工作岗位上找到了方向。
地质精神的现代回响: 从山河勘探到岗位耕耘 踏入湖南地质展厅,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老式罗盘上的斑驳刻度、泛黄地质图的褶皱,静静讲述着湖南地质人跨越百年的坚守与奋斗。作为非地质专业的新成员,起初,我很难与这份厚重的历史产生共鸣,心中满是困惑。但当讲解员讲到1958年勘探队员肩挑仪器翻越雪峰山的故事时,我深受触动,瞬间领悟了“地质精神”的深刻内涵。这一精神,早已超越了专业领域的范畴,成为了适用于所有岗位的精神指引,它是用脚步丈量未知的踏实,是凭借韧性突破重重壁垒的担当。湖湘文化中的“心忧天下”、原单位的韶灌精神与地质人的“三光荣”传统相互交融,在新岗位上化为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攻坚克难的无畏勇气以及着眼全局的战略意识。我深知,每个岗位都是地质事业大厦不可或缺的榫卯,每份工作都能在地质事业的宏伟蓝图中留下独特的印记。 以“三面镜”自省:在跨界融合中重塑认知 在《见贤思齐,践行雷锋精神》的课程中,我学会了用“三面镜子”审视自身。用“显微镜”对照雷锋同志的日记和语录,反思自己在处理报表时偶尔出现的浮躁情绪;以“广角镜”学习《修炼情绪智商》课程中的“非职权影响力”理论,重新思考如何通过有效沟通与协作推动跨部门工作的开展;借“望远镜”回顾主持才艺展示晚会时的紧张与突破,感受到“地质人”身份所赋予的强大力量。当遥感所朗诵节目《大地长歌,岩层回响》在礼堂激昂回荡时,我深刻体会到集体叙事的感染力。这让我明白,尽管岗位分工不同,但“地质人”的使命感应贯穿于每一项工作之中,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底色。 自卑亭的启示:在“本领恐慌”上破局成长 站在岳麓山的自卑亭前,“行远自迩”的训诫发人深省,与《职业发展实例》课程相互呼应。作为综合岗位的新人,我曾因专业不对口而感到迷茫焦虑。但在《公文写作》课上,老师对公文中缜密思路和严谨逻辑的讲解,让我认识到专业壁垒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跨领域视角反而能成为创新的契机。我开始尝试将《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课程中的系统思维运用到工作流程的优化中。就像自卑亭前的登山者不会因起点低而退缩一样,我也要把“非科班”的劣势转化为融合创新的优势,实现自我突破与成长。 致新地质人:在时代坐标系里锚定未来 培训的最后一课《传承地质精神,讲好湖南地质故事》让我恍然大悟:在新时代,“地质故事”需要更多元的讲述者。我的岗位虽然无需实地敲击岩石、测绘山河,但同样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地质故事的宣传者。通过组织温暖人心的党建活动,可以凝聚团队力量;运用创新的宣传策划,能够传递地质价值。正如《勘探队员之歌》从野外勘探现场传唱到党校课堂一样,我也要让“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审核报销单的工作中得以体现,让“科技赋能”的理念在撰写会议纪要时充分展现。
五天的培训,如同一把烈火,淬炼了我的精神,让我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职业。接过结业证书,我轻轻摸了摸口袋里的培训笔记,里面记录着老专家说的“地质人的背包里永远装着三样东西:问题、方法和希望”。
未来,我将以新岗位为起点,秉持“问题意识”不断优化工作流程,运用“跨界方法”创新服务方式,用“地质希望”诠释平凡岗位的价值,在建设现代新型地质的道路上,努力成为一颗永不生锈的“跨界螺丝钉”,为地质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倩瑶 财务资产部
追光筑梦,开启地质财务新征程
初入湖南省地质院直属事业单位遥感所,成为一名财务人员,我满怀憧憬与期待,参加了此次意义非凡的入职培训。这次培训于我而言,是职业生涯的重要开篇,更是一次全方位的成长蜕变。谈文胜书记在开班仪式上用11句话对我们新员工予以勉励,其中“追光逐梦,繁星为引梦尤坚”深深烙印在我心间,成为我在培训期间乃至未来工作的精神指引。各类丰富而深刻的培训内容,让我在思想与专业上都实现了巨大的蜕变。对此,我有以下体会: 第一,激昂战歌,奏响地质精神序章。
培训在激昂的《勘探队员之歌》中拉开帷幕。“是那山谷的风,吹硬了我们的翅膀;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营帐……”歌声响起,我仿佛看到地质前辈们背着沉重的行囊,穿梭于深山峡谷、荒原戈壁。他们风餐露宿,却从未放弃对地质事业的热爱与执着。那坚定的眼神、不屈的身影,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间。这歌声,不仅是对过去地质工作艰辛的诉说,更是对未来地质事业发展的激励,鞭策着我在新岗位上勇敢担当,为地质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聚焦政策,锚定发展方向。 深入学习党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让我清晰认识到国家发展战略与我们单位工作的紧密联系。全会围绕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创新展开,为各行业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这让我明白,我们的工作不能局限于当下,而要立足长远,顺应国家发展的大势。在未来的工作中,无论是基础的数据整理,还是项目的推进,都要以全会精神为指引,为推动单位和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 第三,追溯百年,传承奋斗基因。
在课堂上,老师生动地讲述了湖南地质百年发展历程,从最初艰难的探索,到如今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这是一部充满拼搏与汗水的奋斗史。走进湖南地质展厅,那些珍贵的老照片、陈旧的勘探工具以及逼真的复原场景,让我直观感受到前辈们工作的艰辛。他们在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情况下,靠着顽强的意志和对地质事业的热爱,一步一个脚印地为湖南地质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励着我在面对工作中的困难时,要敢于挑战,不断提升自己。 第四,心灵赋能,塑造职场软实力。 养成阳光心态以及修炼情绪智商两门课程,为我在职场中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指导。面对工作中的压力与挑战,我学会了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和情绪调节方法,让自己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保持冷静与专注。在与同事沟通协作时,我更加注重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努力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了团队的协作效率。 第五,雷锋精神,照亮服务之路。 以“心中有榜样,奋斗有力量”为主题的雷锋精神学习,给我带来了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冯健提到“把学雷锋作为一种情感来守护,一种传统来继承,一种习惯来延续”,为我践行雷锋精神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会主动关心同事,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让雷锋精神在日常点滴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第六,携手朗诵,凝聚团队力量。 为了在培训汇报演出中呈现精彩的朗诵节目,我们小组成员齐心协力,投入了大量精力。每次排练,大家都全情投入,逐字逐句地斟酌,力求将稿件的情感完美诠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相互倾听、彼此磨合。有人对稿件理解深刻,分享独特感悟,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情感基调;有人在排练中提出优化建议,让整个朗诵的呈现更加流畅自然。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协作,我们的配合越来越默契,不仅顺利完成了表演,更在这个过程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团队的凝聚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此次培训,让我在思想和专业上实现了双重成长。未来,我将把所学所悟融入工作,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坚定的信念,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湖南省地质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丰明佳 实验测试中心
汲取精神力量,践行地质使命 从湖南省地质中学到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再到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我与"地质"的缘分跨越十二年。当正式加入湖南地质大家庭的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命运齿轮的契合——多年知识积淀终化为传承火炬,新时代地质转型发展的使命召唤,正在我们这一代青年地质人的肩头生根发芽。新时代地质工作全面转型发展的使命,正呼唤着我们这一代地质人勇担重任。为期一周的入职培训已接近尾声,但我们的地质之路才刚刚启程。
立心:以"三光荣"精神校准思想坐标。入职培训的第一课,谈书记以习近平总书记"立志做大事"的谆谆教诲为引,为我们点亮思想明灯。从选择环境工程专业的那一刻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便深植于心。我的初心便是以更高的学术水平和技术能力为民生谋福祉,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毕业后,我有幸加入湖南省遥感地质监测所,并以技术领队的身份参与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面对农民对土壤改良的殷切目光,倾听村民对地质灾害防治的急切询问,书本理论与现实需求的落差让我深刻领悟——真正的"立志",是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行动力。回顾“三普”项目的点点滴滴,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谈书记所强调的“立志”并非虚无的幻想,而是需要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与此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本领恐慌”的现实意义。作为新时代的地质人,唯有不断学习、善于思考、拓展思维触角,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才能切实解决民众的迫切需求。我将以环境工程专业为支点,融合遥感技术、生态修复等多维视角,争做转型浪潮中的"斜杠地质人,为地质事业的转型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砺行:在攻坚克难中拼出事业新篇章。献身地质事业既是发展路上的目标,也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动力。作为一名刚步入地质行业的新人,我深知每一条进步的道路都充满蜿蜒与曲折,畏难情绪在所难免。然而,每当我看到单位门口墙上那醒目的标语——“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心中涌起的敬佩与自豪便压倒了所有负面情绪。当前,湖南地质正处于新时代地质工作全面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前方的道路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作为一名地质新人,我曾一度困惑:“敢问路在何方?”但通过此次培训,我深刻意识到,答案就在前方,唯有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时代是命题人,我们是答卷人,而这份试卷是开放性的,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我们还有许多技术需要突破,许多难题需要攻克,没有标准答案可供参考。然而,我们不必畏惧前路的迷茫,也不必担心踏入歧途。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于担当,甘愿在地质改革创新之路上做一颗铺路石,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脚踏实地完成每一项任务,就一定能够为地质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地质人的辉煌篇章。
觉醒,以强大内心生长力为立业之本。我们既是湖南地质的组成单元,更是其精神风貌的具象投射。因此我们要拥有强大的内心生长力,要强化自我。思想上绝对不可以松懈,不可以越雷池一步。时刻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要求自己。雷锋精神,正是这种内心生长力的最佳诠释。他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扎根于平凡的岗位,却绽放出不平凡的光芒。我们要像雷锋那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将“螺丝钉精神”融入血脉,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湖南地质近百年奋斗历程,是一部“开发矿业”的壮丽史诗,是“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的生动写照,更是激励我们新地质人砥砺前行的精神丰碑。如今,湖南地质正处于新时代改革突破的关键时期,不破不立,不进则退。前路虽激流勇进、暗礁遍布,但风华正茂的湖南新地质人,必将勇立潮头,以“敢为人先”的冲劲、“精益求精”的执着,朝着“地质行业担当者”的目标奋勇前行。
我们坚信,“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湖南新地质人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坚定的步伐,谱写新时代湖南地质事业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