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生态所创新实践打造“湖南样板”引领生态修复绿色转型新路径

日期:2025-08-18 11:06

8月15日,湖南省第三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发布活动在长沙举行。由省地质院所属生态所深度主导或参与的多个生态修复项目脱颖而出,成功入选省级优秀及典型案例名录。这些项目覆盖勘查设计、监测评估到施工治理的全链条环节,不仅彰显了生态所的综合实力,更贡献了可复制推广的“湖南方案”,为南方丘陵山地带乃至全国的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树立了新标杆。

技术驱动,破解治理难题

在代表性项目中,桂阳县舂陵水上游锰矿带修复与常宁水口山铅锌矿治理尤为亮眼。项目团队依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师法自然”生态修复体系与“藤立方+”灌草协同边坡防护技术(利用藤蔓植物与灌草结合进行边坡稳固与生态恢复),以“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模式,成功应对了极端气候与复杂地形的严峻挑战,成为行业典范。面对高达57.7mm/h的极端短时强降雨与季节性干旱的双重威胁,桂阳项目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水塘系统与耐水、耐旱植物的科学搭配体系,有效实现了雨洪调蓄与旱季保墒,显著提升了生态韧性。针对102米超高、治理量达61,576立方米的煤矸石堆治理世界性难题,常宁团队首创“分层分段交叉放坡”施工工法。该技术确保了施工过程的安全性与高效性,成功消除了重大地质灾害隐患,为类似高危废弃矿堆治理提供了可靠方案。


图1:常宁水口山柏坊片区102米高煤矸石堆经“分层分段交叉放坡”技术治理后的航拍景象 

全链条赋能,精细管理保障项目品质

精准勘查设计,如在桂阳项目中承担了20%的关键设计工程量,为后续实施奠定科学基础。天地空”立体监测,在桂阳项目创新布设12个土壤监测点,构建一体化监测网络,实时评估修复成效,该监测体系获评省级示范。高标准施工治理,如水口山柏坊片区第六标段等项目,通过精细化施工管理和严格质量把控,将蓝图转化为现实。

图2:舂铃水上游锰矿带(贵阳县)生态修复工程监测项目

创新模式,激活土地价值,实现绿富同兴

桂阳“修复+产业”,在修复区域科学规划并建设油茶园、药材基地等特色产业,实现年经济效益约800万元,变废弃地为“聚宝盆”。道县-宁远“以工代管”,创新采用该模式,优先聘请当地村民参与项目后期维护管理,有效带动村民就地增收,形成了生态恢复与民生改善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图3:道县小甲村废弃采石场经生态修复后,成功转型为郁郁葱葱的柑橘种植园

生态所的创新实践意义重大:

一是贡献“湖南方案”,为南方丘陵山地、喀斯特地貌等复杂区域的生态修复提供了系统化、可复制的技术与模式样板,推动行业从单纯“治污”向“生态增值”转型升级。

二是赋能乡村振兴,相关项目累计带动超过5000人就业,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达2.3亿元,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是引领绿色发展,生动践行了“系统修复、绿色发展”理念,其技术路径与融合模式为全国生态修复事业提供了宝贵的“湖南智慧”参考。面向未来,生态所将继续深化技术创新与模式探索,积极拓展“修复+碳汇”、“修复+文旅”等新业态,加速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生态资本转化,为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贡献更多湖南地质力量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