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省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优秀作品展示 | 洞庭湖降磷“养颜” 呵护长江之肾

日期:2025-02-13 16:06

2024年湖南省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落下帷幕,来自湖南省生态地质调查监测所的张霓,从20名决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凭借精湛的讲解方式和出色的即兴应对能力,赢得了专家评委充分肯定,荣获大赛二等奖。


万顷湖天碧,一星飞鹭白,被誉为“长江之肾”的洞庭湖,接纳四水,吞吐长江,是全国治水的重点,也是难点。其中,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便是总磷攻坚

总磷是指水体中所有形态的磷的总和,包括溶解性磷酸盐、颗粒态磷和有机磷等。当前,湖库水质要达到Ⅲ类的总磷标准是每升低于0.05毫克。

浓度过高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暴发和水体缺氧,从而破坏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和生态平衡,简单来说,就是会导致水变臭、鱼翻白、人生病”。

研究表明,洞庭湖的“营养病”主要有两大污染来源,第一是农业和养殖污染,第二则是生活污水排放。这其中,农业源的总磷排放量首当其冲,占比高达68%。

“守护好一江碧水”,嘱托如山、字字千钧,怎么办?总书记在常德河街这样回答——

穿紫河入沅水、进洞庭,上世纪80年代,一度水质恶化、河道淤塞。常德市除了截污净污、源头减排,清理淤泥、水系连通这些“大手术”之外,还在尾水精细处理上做了“小微创”——建设25万平方米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建设生态驳岸,设置生态浮岛,过滤地表径流中的沉淀物、增强水体净化功能;放养滤食性、肉食性鱼类及底栖生物,优化生物种群结构,防治食草鱼类破坏植物根系,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入湖污染物被生态拦截,千年古运河再现了刘禹锡笔下“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鸳翔”的旎旖风光。

我们再往“洞庭之心”大通湖上走一走——

大通湖治理作为“十四五”山水工程的重要子项目,一边是通过对湖外“退养、截污、疏浚”进行“外调”,将传统的生禽养殖全面退养、生活污水有效拦截、开展禁磷行动。

一边是采用“内服”“增绿、活水”这个主药方。5万亩的“水下森林”,既能吸收湖中的污染物“磷”,又能成为鱼虾蟹的食物。

稻虾米、荷花蟹、民宿等“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样本。

2023年,洞庭湖湖体总磷平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了51.8%。

缩影与数字的背后,是湖南开展洞庭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攻坚行动的决心与信心。

滔滔洞庭水,苍苍云梦泽。曾经的连天波涌之地,如今江豚腾跃、麋鹿嬉戏、白鹭翱翔,一个“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大美洞庭”正信步而来。